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不屈的灵魂 永恒的守望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04: 足迹       上一篇    下一篇

邓玉芬生前像 “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位于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 邓玉芬后人任红霞(右一)在村史馆讲述光辉历史 邓玉芬后人任红霞 访客在“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了解邓玉芬的事迹 邓玉芬为八路军战士做饭用过的铁锅,现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孙妍 摄  

巍巍云蒙,浩浩白河。在北京密云西北部的张家坟村,曾经诞生过一位“英雄母亲”。时间已经穿越了近一个世纪,但这位“英雄母亲”的名字一直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传颂。

2014年,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这位“英雄母亲”——“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邓玉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位送子上沙场的母亲,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与坚守?“英雄母亲”的精神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传承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又一次来到北京密云,来到张家坟村,实地探访“英雄母亲”邓玉芬的生前身后事,了解她舍家纾难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守望——

烽火中的母亲 送子上沙场的家国情怀

穿过蜿蜒的山路,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的张家坟村,道路边有一座小型纪念广场。广场上,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像静静矗立,她目光坚定而又饱含慈爱,望向远方。“她的故事,原来主要是口口相传。后来有很多人参与整理了相关史料,才基本梳理出她的故事脉络。”记者在广场上见到了邓玉芬的后人任红霞。任红霞今年46岁,她是邓玉芬第三个儿子任永兴的孙女,如今她仍然住在张家坟村,经营着一个农家院,一有时间,她就来到这里担任义务讲解员。

1891年,邓玉芬出生于密云水泉峪村一个贫苦农家,自幼家贫,她饱尝了生活的苦楚,未成年就嫁到邻村张家坟村的任家。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她不怕穷,不信命,相信只要儿孙满堂,总有过上好日子的一天。正是怀着这种希望,邓玉芬含辛茹苦拉扯大7个儿子,并教育他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夫妻俩靠着租种地主的几亩薄地和砍柴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虽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倒也有着平凡的温暖。

1933年,由于腐败的国民政府在华北执行不抵抗政策,邓玉芬的家乡也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张家坟村从此陷入了日伪统治的黑暗深渊,百姓们遭受着残酷的压迫与欺凌,侵略者设立“人圈”,村民们只能在包围圈中接受强迫劳动。日本侵略者还推行奴化教育,不许老百姓学习中国字,妄图从文化上磨灭中国人的意志。虽然没读过书,也没上过学,但邓玉芬就认一个理儿——“我们是中国人,谁做了对不起中国人的事,就是对不起老祖宗。”为了抵制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奴役,邓玉芬一家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以下简称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以密云西部云蒙山区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听到八路军宣讲抗日思想,觉得真是说到了她的心坎儿上,越听心里越敞亮。她明白只有穷苦人抱成团,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救国救家。同年7月,十团组建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没钱没枪,可是咱家有人呀,就叫儿子跟着八路军打鬼子去吧!”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了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在那个年代,人们都知道打仗就意味着死亡,又有哪位母亲心甘情愿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可面对国仇家恨,这位烽火中的母亲竟然是这般的坚毅果敢。同年9月,在外扛活的三儿子任永兴受不了财主的欺压跑回了家,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邓妈妈”的脊梁

战火中的温暖与坚毅

儿子们奔赴战场后,邓玉芬独自承担起了家中的全部家务,还带着几个年幼的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能腾出手来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采访中,记者也登上了村外的猪头岭山,想亲眼看一看邓玉芬曾经的“家”。山路难行,蜿蜒向上,即便是后来重修的步道,也难掩这里的曲折与陡峭。很难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邓玉芬和家人是如何在山上生存,并开荒种地的。

时过境迁,山上散落的石头和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隐约透露出曾有人在这儿生活过。“这个荒山野岭,就是太奶奶曾生活过的家。”任红霞介绍说,即便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恶劣,但邓玉芬的家依然是八路军和伤员的温暖港湾。

“农妇出身的她,最擅长的就是洗衣做饭,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伤病员的重任。为了让伤员尽快恢复身体,她哪怕自己与孩子挨饿,也要拿出家中仅有的粮食,变着花样为伤员补充营养。”任红霞介绍说,战士们吃着邓玉芬做的煎饼,在这里养好了伤,又重返战场。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八路军战士曾在她的照料下,重新奔赴杀敌的前线。邓玉芬的爱心温暖着丰滦密根据地每个干部战士的心,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邓妈妈”。

然而,命运的残酷考验很快接踵而至。1942年春天,日伪军得知张家坟村有村民在照顾受伤的游击队长,便佯装打柴的混了进来,傍晚,枪声、炮声响成一片,邓玉芬的丈夫任宗武和五儿子任永安当场遇害,四儿子任永合也被敌人抓走,第二年,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大儿子任永全于1942年秋天在保卫冀东盘山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秋,二儿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在家中去世。

“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邓玉芬都坚强地挺住了。在她心里,每一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的希望。她盼望着六儿、七儿快些长大,继承父兄遗愿,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任红霞动情地讲述,让聆听者也忍不住几度哽咽。

由于密云人民的英勇不屈,日本法西斯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与迫害,日本侵略者在邓玉芬的家乡实行十分残酷的“四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片光,这个片光,指的是割光所有的青苗,以饿死村民与八路军。日军的这一暴行直接导致了邓玉芬最小儿子“小七”的死。

1944年春,敌人再次来到张家坟疯狂扫荡,百姓纷纷躲进深山。逃亡途中,邓玉芬的六儿子跑丢了,她只好背着不满7岁的小七躲进山洞。山洞里又阴又冷,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小七病了,哭闹着要回家、要吃饭。这时敌人又来搜山,一旦被听见,不但母子二人会落入魔爪,还会给旁边山洞里的乡亲招来杀身之祸。为了掩护乡亲们,危急时刻,邓玉芬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塞进小七嘴里。小七猛踢猛挣,她紧搂住孩子,死死堵住他的嘴。许久,敌人走远了,她忙把棉絮扯出来,可孩子已被堵得脸色青紫,没了气息。她心似刀割,泪如泉涌,一声声呼唤着孩子,小七最终没有救活。当天晚上,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死在了妈妈怀里。

失去了六位亲人,邓玉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她要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邓玉芬眼噙泪花,她对着云蒙山久久伫立,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咱们中国人胜利了!”

花岗岩的凝视

广场上的精神地标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本该迎来和平的生活,但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为了让老百姓过上踏实日子,邓玉芬又毅然决然地把六儿子任永恩送到县支队,并叮嘱他:“不要惦记家里,好好打仗,好好地听党的话,立了功回来见妈!”1947年8月,任永恩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但却在1948年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1970年2月5日,邓玉芬因病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人:“把我埋在云蒙山下的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孩子们回来 。”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幸福的期许,永远地离开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邓玉芬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她的逝去而结束,这位平凡母亲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被铭记被传唱。

1995年,原八路军十团战士任永志重回猪头岭,他对曾经照顾过自己的“邓妈妈”印象深刻。任永志感怀邓玉芬的故事,并出资为她立碑,碑文中,任永志把邓玉芬誉为“当代佘太君”。

2012年12月,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在张家坟村建成开放,并于2013年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年来,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已成为北京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眼前的邓玉芬塑像手握布鞋,臂挎针线筐,目光坚定地凝望着蜿蜒山路的尽头,仿佛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每逢清明、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都会有大批的学生、党员、群众来到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石城镇宣传科干部杨少澜介绍,在这里,她亲眼见证了无数青少年聆听邓玉芬的故事,感受她为国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立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无数党员干部们在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从邓玉芬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无数市民群众来到这里,献上鲜花,表达对“英雄母亲”的深切缅怀之情。

如今的张家坟村年均接待超10万访客,让“英雄母亲”的故事走出大山,也让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更加珍视这血脉中红色的基因。有村民说:每次经过,总觉得她在叮嘱我们,要守护好这片血染的土地。

不灭的火种

永恒的信仰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委政府给了太奶奶很多的关爱。1961年,太奶奶出席了北京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北京市领导的接见。”任红霞介绍,“但太奶奶从来没有给组织上提任何需求,也婉拒了搬到城里住的邀请,她一直生活在村里,直到去世。”

“太奶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物,她唯一留下的一口当年烙饼用的铁锅,如今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任红霞接着说,“但太奶奶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些后人们始终铭记着她,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她的精神风范。”

现如今,邓玉芬第四代后人——年仅13岁的任溢洋,还在读初中的她也加入了北京市百姓宣讲团,用动情的诵读演绎、歌颂和传承高祖奶奶的精神与意志。“我们幸运地生活在没有硝烟和战火的新时代中国,我和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一样,也有自己要肩负的时代重任。”任溢洋说,“复兴伟业的大旗,我们会稳稳扛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我们将带着高祖奶奶的那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邓妈妈’曾经守护的山与水,如今建设得更加美丽了。”当地村干部介绍,近年来,张家坟村结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修缮提升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英志长青纪念园,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在这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热土上,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崇敬之心来到张家坟村,聆听邓玉芬的故事,感受她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舍家纾难的伟大情怀。密云区作家协会主席陈奉生介绍:“这些年来,围绕‘英雄母亲’邓玉芬创作的散文、诗歌不计其数。邓玉芬的故事,是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史诗,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缩影。”

2024年底,由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北京神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宣传部指导,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田少军编剧、导演的原创舞剧《邓玉芬》在密云区文化服务中心上演。该剧特邀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著名舞蹈家蔡芳,扮演老年“邓玉芬”。田少军介绍说,“这个舞剧富有张力,通过情感的起伏和冲突,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观众在舞动的光影中沉浸式感受到‘英雄母亲’的情感温度。”

2025年6月30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师生原创的话剧《邓玉芬》上演。任红霞就坐在观众席上。“学生们的演绎,仿佛把我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亲眼见证太奶奶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出艰难选择。”演出结束之后,任红霞热泪盈眶,她向大学生演员们竖起大拇指。

“她的布鞋永远纳不完,因每双远行的脚都是她的孩子;她的针线筐永远不空,因断裂的河山已被后辈织成锦绣;——这位母亲以生命注解:何谓山河即家,何谓家国永在。” 一位青年诗人在缅怀了邓玉芬的英雄事迹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青山巍峨,河水浩荡。“英雄母亲”邓玉芬将人间最痛的牺牲,铸成民族最韧的脊梁!她的故事,如同神州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深沉而又壮阔,将永远被传颂!

□本报记者 周兴旺 白莹 王路曼/文 曹立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