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昌平区邓庄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张永利7年来带领团队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1万件,群众满意率从78%升至98.7%,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量下降62%,邓庄村连续三年获评“北京市接诉即办示范村”。面对这些荣誉,张永利只是摆摆手,“荣誉属于大家,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夏日的昌平区城南街道邓庄村,绿意漫过街巷,阳光洒在刚铺好的沥青路面上。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摇着蒲扇唠家常,孩子们踩着滑板呼啸而过。谁能想到,三个月前这里还是坑洼遍地、尘土飞扬、人车混行。变化始于一个人——邓庄村接诉即办专职“勤务员”张永利。
在村民眼里,张永利不是“官”,而是“家里人”。手机24小时开机,铃声一响,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刚躺下,他总会条件反射般按下接听键:“您好,我是张永利,您慢慢说。”这句开场白,他重复了7年,累计接听群众来电1.2万余次,平均每天要处理六七件诉求。
邓庄村户籍人口不过两千,但外来人口和过往车辆多,诉求繁杂。今年4月的一个清晨,村民邱凤新打来电话:“南口那条路的坑能养鱼了,我孙子上学崴了脚!”张永利撂下碗筷,骑上电动自行车直奔现场。雨后积水没过脚踝,一辆三轮车陷在坑里,司机急得满头大汗。张永利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推车,溅起的泥水糊满裤腿。他掏出手机拍视频、量尺寸,转身钻进村委会办公室加紧协调。当天,摊铺机轰鸣进场;18时,一条平整的柏油路在晚霞中泛着光。
路修好了,可张永利心里并不轻松。他知道,接诉即办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为师”。他连夜把南口路段的破损原因、维修用料、花费明细整理成台账,附上照片,发到街道“未诉先办”工作群,建议对全村道路做一次“地毯式”体检。一周后,街道启动背街小巷整治项目,张永利带着设计单位逐巷逐户征求意见。最终,道路拓宽至5.5米,新增人行道、绿化带和夜间照明,成为村民口中的“最美乡村路”。通车那天,村民把自家树上的大红灯笼摘下来,挂在崭新的路灯杆上,映得张永利的脸通红。
如果说修路是“攻坚战”,调解邻里纠纷就是“拉锯战”。去年腊月,村民王、李两家因宅基地边界产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张永利赶到现场,他没有急着讲政策,而是先把两家人请进村委会,泡上热茶,轻声说:“今天不谈地界,先说说心里话。”原来,王家儿子要结婚,想扩院搭彩棚;李家女儿刚生完二胎,担心噪音影响休息。张永利掏出笔记本,左边记下王家的“喜”,右边记下李家的“忧”。两小时后,他拿出1994年的宅基地使用证复印件说:“政策在这,但感情比地界更重要。王家喜事简办,李家腾出院角让彩棚借一点,行不行?”两家人对视片刻,同时点头。
张永利把群众笑脸当作第一追求,在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笑脸照”:有拿到新轮椅的残疾老人,有家门口装上扶手的独居大娘,有在明亮路灯下跳广场舞的阿姨。他说:“这些笑脸就是我最闪亮的勋章。”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王凯琳 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