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与风机对话的人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07: 北京劳动者之歌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运营中心监测分析室高级主管王千,长期奋战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运维技术前沿和数字化转型一线,为推进绿色发展、能源行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作出贡献。今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勇挑重担,突破技术壁垒

面对“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王千主动担当,针对风电设备环境复杂、部件易发生故障的难点,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振动数据监测、预测性维护等,预警设备早期故障,有效提升设备运维效率。

作为传动链振动在线监测系统(CMS)项目负责人,王千主导开发了首套集成于风电机组主控系统的国产CMS系统,成功取得鉴衡认证,打破了国外产品长期垄断,为监测系统国产化迈出关键一步,奠定了智能化风机及智慧运维基础。该国产化系统已全面应用于风电场预测性维护。

针对叶片损坏、倒塔等行业难题,王千开展叶片监测系统及塔筒、螺栓监测系统的探索研究,牵头完成样机研发及风场测试。在研发过程中,他深入研究叶片和高柔塔振动特征,提出基于工作模态分析(OMA) 的叶片裂纹识别算法及高柔塔预防涡激振动方法措施,为风电机组安全运行提供借鉴。

立足实践创新,王千获得风电领域监测、故障诊断预警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发明专利《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湍流风况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山地风电场机组振动超限问题;实用新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损坏告警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创新提出的台风应急数据采集方法,解决了海上风电场在台风过境期间数据采集难的问题;论文《台风“梅花”对江苏海上风电场风机运行的影响》对台风期间机组运行与振动数据分析提出了故障解决措施,保障了海上风电安全运行。

务实攻坚,破解工程瓶颈

在工作中,王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常年深入电站一线,足迹遍布上百个风电场。在处理某海上风电场批次振动问题时,他曾连续数天蹲守,现场开展数据分析,最终找出故障原因并提出“一机一策”的塔筒固有频率分析及控制策略,解决了不同基础型式的塔筒振动问题。

为解决高柔塔振动难题,王千主动挑起120米柔塔测试重任。在行业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他从测试方案设计到数据分析全程带队,历经6个月反复测试,成功完成我国风电行业首台120米柔塔风场运行工况模态测试,提出“通过柔塔振动能量累加特性控制穿越时间”策略,成功解决机组共振穿越期振动控制难题,并申请了《柔性塔筒风电机组停机控制方法、装置及风电机组》发明专利,参与编制了行业标准《NB/T11383——2023风力发电机组塔架涡激振动计算与减振技术规范》。

王千牵头组织260多台次风机大部件故障预警分析会商,通过精准诊断、有效预警与预测性维护,将大部件更换停机时间平均缩短65%,尤其在作业窗口期有限的海上风电领域,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融合创新,引领数字赋能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深知数字化工具对提升效率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学习拓宽成长路径。”王千说。

借助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王千实现了四大类、年均5万多台次诊断分析报告的线上管理,构建起庞大有序的故障数据资源库,为大部件预警提供坚实支撑。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他深度参与集控系统和预警诊断系统建设,从业务需求出发,为系统数据采集和模型优化提出诸多实用建议,成功搭建业务与系统间的桥梁。

王千曾多次作为专家受邀协同解决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开展振动分析培训,累计培训300余人次,打造了一支专业的风机故障诊断队伍。

从早期科研攻关、系统开发,到推动风机监测诊断与分析预警实现重大突破,王千始终坚守在风电技术最前沿。他以专业立身,用务实笃行,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敬业和奉献诠释了新能源行业从业者的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邵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