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大爱筑防线 温情暖人心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10: 东城       上一篇    下一篇

(资料图)  

东城区民政事务中心救助咨询科(以下简称救助咨询科)成立以来,坚守首都核心区的救助防线,用4000余人次的救助记录,书写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生动答卷,让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人能及时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今年,救助咨询科被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党建引领筑牢民生底线

“救助工作不仅是业务工作,更是政治任务。”救助咨询科的党员活动室里,这句标语格外醒目。作为首都核心区的救助力量,救助咨询科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工作全过程,将“七有”要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五性”需求(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科室党支部的带领下,救助咨询科创新开展“入街头、察实情、练本领、促发展”为民服务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辖区街巷、重点区域调研,绘制出受助人群易出现点位分布图,标注出季节变化、重大活动等不同时期的救助重点。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夜间救助响应速度”问题,科室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先锋岗”,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确保求助电话铃响3声内必接,紧急情况15分钟内抵达现场。

2023年冬季寒潮期间,该科室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值守街头,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中,为救助对象送去棉衣、棉被和热食。队员王磊在巡查时发现一名蜷缩在银行ATM机角落的老人,老人因突发疾病无法行走,他当即脱下自己的羽绒服裹在老人身上,驱车将其送往医院救治。这样的故事,在救助咨询科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

寻亲专班架起回家桥梁

“我想回家,可记不清家在哪了……”在救助管理站,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含糊不清的诉求,催生了救助咨询科的创新举措。2021年,该科室成立“大爱东城、温暖回家”寻亲专班,组建起由5名骨干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帮助受助人员重返亲人身边。

专班成员李娜记得,2022年夏天接收的一名中年男子,因头部受伤失忆,仅能说出家乡有“大槐树”和“一条河”。为了帮他寻亲,专班团队调取了全国120余个有相似地理特征的地区资料,逐一联系当地民政部门核实。他们还带着男子到公园辨认槐树品种,通过方言专家分析其口音特点,最终锁定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个村庄。当男子在视频里见到阔别三年的家人时,这个沉默多日的汉子突然泣不成声。

这样的寻亲故事,在专班的工作台账里有厚厚的几大本。为提高寻亲效率,科室引入人脸识别、口音识别等信息化技术,与公安部“全国救助寻亲网”实现数据互通。针对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特殊受助对象,专班团队创新“记忆唤醒”工作法——通过播放家乡方言录音、展示地域特色图片等方式,帮助其恢复记忆碎片。

更难得的是,救助咨询科建立了长期跟踪回访制度。对于已返乡的受助人员,他们会定期与当地民政部门、村委会沟通,了解其生活状况,协调解决就业、医疗等后续问题。“我们不仅要帮他们回家,更要让他们留得住、过得好。”寻亲专班负责人说。

机制创新提升救助效能

“您好,这里是东城区救助咨询科,我们接到通知,您在火车站遇到了困难……”2024年春节前夕,河南籍务工人员张先生因钱包被盗滞留北京站,拨打求助电话后不到20分钟,救助人员就赶到现场,为他办理了临时救助手续,并购买了返乡车票。这得益于救助咨询科建立的“快速返乡绿色通道”。

围绕紧急遇困人员救助等,救助咨询科不断完善协调机制:与公安、城管建立“街面巡查联动机制”,每日共享巡查信息;与卫生健康部门搭建“医疗救助快速通道”,对突发疾病的受助人员实行“先救治后结算”;与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立“救助服务点”,前置救助力量。这些机制的建立,让救助响应时间从原来的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救助咨询科更是全员上阵。2024年国庆黄金周,救助咨询科全员放弃休假,开展“地毯式”巡查,累计救助临时遇困人员37名。通过与多部门开展集中救助行动,核心区街面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微光成炬守护城市温度

在救助咨询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面特殊的锦旗,没有落款,只有“谢谢你们让我活下来”九个歪歪扭扭的字。这是一位被救助的流浪人员临走时留下的。该科室主任说:“救助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对受助者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

2020年以来,救助咨询科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4000余人次,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返乡等救助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救助人员日复一日的街头巡查,是深夜里的紧急出动,是面对不理解时的耐心沟通。有人问他们:“每天面对这些受助对象,会不会觉得辛苦?”队员们总是笑着回答:“看到他们能回家,能重新开始生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本报记者 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