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椿树园社区老住户原地住“新”家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05: 特写       上一篇    下一篇

 

“您瞧这墙面粉刷得多亮堂,下水道也不堵了,咱们老楼住得跟新家似的。”家住西城区椿树园社区3号楼的王大爷,看着焕然一新的楼道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建成于1999年的老旧小区,曾因产权复杂、设施老化等问题让居民愁眉不展。如今,在椿树街道党委统筹引领下,一场以“党建红”为底色、以“民生暖”为主题的治理实践,正让老旧小区褪去“沧桑感”,披上“幸福装”,成为居民心坎上的“温馨家园”。

支部建在项目上

红色堡垒成为治理“主心骨”

“小区18栋楼里9栋是回迁楼,产权复杂,光协调会就开了20多场。”椿树园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回忆改造初期的困境,“2800余户、近8000人的居住密度,加上私装地锁、消防隐患等问题,改造刚启动就陷入僵局。”

“得把党组织的根扎进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对此,椿树街道工委组建“攻坚型”临时党支部,汇聚多方力量,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将机关年轻党员沉到居民中,听民情、汇民意、解难题。

“小区的地锁得先拆。”“有时候接水都有铁锈,怎么喝?”“楼道里堆的杂物太碍事”……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临时党支部搭建的“小院议事厅”里畅所欲言。临时党支部带头认领难题,协调资源,督促施工。

拆地锁时遇阻力,社区党员挨家挨户讲法规、算安全账,规划建设小区路侧停车位50个,协调周边商厦错峰车位50个,430个地锁终被拆除;老旧铸铁管锈蚀导致水质问题,可更换管网资金不足,临时党支部多方奔走,争取到专项补贴,清澈自来水很快流入居民家;在楼道堆物整治工作中,党员联合楼门长上门做工作,对居民舍不得扔的物品,联系公益组织回收或协调库房存放,半个月就让楼道变通畅。

服务做到心坎上

暖心举措织密“幸福网”

项目工地上,青年党员小齐用手机记录施工进度。“张大爷,咱们楼下个月外墙翻新,您看这视频。”屏幕画面让老人舒展了眉头。12名年轻党员制作的137个宣传视频,浏览量超1万人次,不少居民从“观望者”变“支持者”。背后是骨干党员带着年轻人逐户讲解,让政策宣传走深走实。

5处由居民主动提供的闲置房屋,以市场价五折优惠租借给残障人士、高龄老人等,尽可能减少改造工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北区地下消防管线改造提前完工,这项曾因资金卡壳的工程,在社区的协调下,由楼宇主体、物业、业委会等多方筹资推进。

通过要求施工方暂停噪音作业、协调椿树书苑作为学习场所、发放“噪音提示卡”、居民之间彼此监督等方式,用精细服务与暖心举措,实现中高考期间施工噪音“零投诉”。

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的每一处‘新生’,都藏着众人同行的温暖。”

共治共享聚合力

全面提升老住户幸福感

如今的椿树园,斑驳墙面焕然一新,堵塞的上下水管道彻底通畅,消防隐患逐一清零……社区广场上,居民欢声笑语,满是幸福祥和的景象。

“广场敞亮了,水清亮了,这改造真是改到咱心坎里了,住得舒心,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居民宋阿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椿树园社区将持续用“红色引擎”驱动共治合力,让“协同网格”更紧密,健全“公事公办”机制,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幸福家园,不断书写“老住户”过上“新生活”的幸福故事。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任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