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洪峰浪尖上的无畏担当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07: 北京劳动者之歌       上一篇    下一篇

 

前不久,密云区遭遇特大暴雨,大城子镇梯子峪村被洪水围困,水、电、路、通信全面中断,成为被隔绝的“孤岛”。在失联30小时后,梯子峪村党支部书记翻山涉水终于到达大城子镇政府,带来了村里的求援消息。

“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让我去吧!”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较量的生死救援中,29岁的年轻干部曹树森在洪峰浪尖上展现了无畏担当。

为准确掌握梯子峪村受灾情况,帮助村党支部做好救灾方案制定、安抚村民情绪等抢险救灾工作,曹树森跟随村书记入村驻村。“入村通道断绝,需攀越山岩、跋涉险滩,我徒步穿越重重险阻,平日车程5分钟的距离,经过2个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抵达了村内。”曹树森说,他是第一支外部救援力量。他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黑暗,为村民们带来了希望。

“大家好,我是镇党委派到咱们村的干部,我们已经协调了各方力量开展救援,很快就会打通道路,吃的喝的也马上想办法送进来,请大家不要恐慌。”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曹树森迅速进入角色,摸排受困人员情况,建立了详细的受困人员台账,挨家挨户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传递着信心和力量。同时,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高效组织生活物资的调配和分发,确保了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极大鼓舞了大家抗洪自救的信心和力量。

梯子峪村有3个自然村,张大爷和老伴住在离村委会3.5公里远的山头,道路多处被毁,无法通车,只能涉水翻山前往。为把生活必需品及时送到张大爷家,曹树森无惧艰难险阻,背着近30斤重的物资,在泥泞山路和水毁路段间往返。他的双脚磨破肿胀,却从未停步;深夜山路难行,他仍坚定地往返7公里,只为确认村民的安危。他深知,自己多坚持一分钟,村民们就能多一份生的希望。而这份坚守,让受灾村民感受到了心安。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各种物资已源源不断输送到梯子峪村,入村道路初步打通,村民生产生活有序恢复。曹树森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把党员的赤诚、干部的担当、老兵的本色,一并写进梯子峪重新亮起的灯火里。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通讯员 赵雪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