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用生命守护生命 以专业诠释担当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07: 北京劳动者之歌       上一篇    下一篇

董武堂(右)  

扎根火线十六载,石景山区八大处消防救援站站长董武堂用生命守护生命,以专业诠释担当。他曾直面2000余次烈火险情,抢救疏散遇险群众1000余人次,挽回群众财产近2000万元。今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守护在群众需要的每一刻

为应对北京汛期,自今年7月21日起,石景山区八大处消防救援站组织站级水域救援分队在永定河开展水域救援技术培训。董武堂针对大范围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下局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多人落水被困等汛期可能的突发情景开展实战演练。他指导救援队员运用抛绳救援、活饵救援、离心力救援等技术成功救助“落水群众”。

“加强培训和演练,才能为今后有效应对汛期突发险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提供坚实保障。”董武堂说。2023年7月31日是他记忆深刻的一个日子,门头沟区大峪南路小区在经历暴雨后一片狼藉。董武堂带领救援队抵达现场时,眼前的画面令人揪心:一位八旬老人被困在半地下室,泥石流冲积的淤泥已淹至胸口。更危急的是,老人因胸部受压呼吸困难,随时可能窒息;头顶的天花板裂痕如蛛网般蔓延,整片楼板已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将老人彻底吞噬。

“用顶杆、木棍撑住天花板!其余人跟我一起挖!”董武堂的指令斩钉截铁。铁锹在厚重泥浆中效力有限,他毫不犹豫带头俯身徒手挖掘,并对老人不断安抚。时间在淤泥飞溅中流逝,指甲翻裂的刺痛被争分夺秒的意志覆盖。两个多小时的生死竞速,老人终于脱困获救。而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不过是董武堂16年来2000余次赴汤蹈火的缩影。他深知“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重量,就在于人民群众需要的每一刻。

薪火相传照亮后来者的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董武堂深谙此理。从初级指挥员实战技能教练员到基层指挥员指挥能力考评员,他不断攀越专业资质的阶梯,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个人,个人在多项全市消防比武中摘金夺银。

个人卓越,更需集体卓越。2020年以来,董武堂多次担任总队级教官,为初、中级指挥员培训班讲授灭火救援专业课程累计62课时。他毫无保留地将战场经验转化为教学宝藏,他编写制作的冬训模块化训练指导手册和冬训体能模块化组训示范视频,成为消防指战员体能训练的案头指南。他坚信,真正的精兵必须在实战硝烟中淬炼。16年来,他带队深入辖区开展消防“六熟悉”2000余次,组织实兵实装实战演练400余次。每一次演练,都是对城市风险图谱的深度扫描;每一次拉动,都是向“全灾种、大应急”能力目标的坚实迈进。

自2020年以来,董武堂带领队站在全市比武中四夺单项桂冠,全区比武稳居团体第一,北京市民兵比武中更是一举拿下防汛抢险、防火救灾双料冠军。尤为可贵的是,队站基础体能科目达标率稳居全区首位——这是董武堂创新“三分组训法”结出的硕果:科学施训、精分精训,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在他的引领下,八大处消防救援站已成为一座人才锻造熔炉:30人持红十字会救护员证,13人精通危化品事故处置,水域、绳索、无人机、舟艇驾驶、地震救援等专业人才不断涌现。2022年,董武堂被石景山区武装部聘为民兵教练员,3年培训300余人次,将专业救援的星火播撒至更广阔的应急救援网络。

以匠心破救援坚冰

“辖区就是训练场,隐患就是假想敌。”董武堂的目光始终聚焦实战痛点。面对老旧小区火灾救援中金属防盗窗破拆费时费力的问题,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成功研制出快速破拆工具。该装备将破拆效率提升数倍,成为狭小空间救援的破局利器,一举斩获2024年首都应急管理创新案例一等奖,并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中推广,开启了“技术革新促进战力提升,实战需求反哺技术研发”的双向奔赴。创新不止于此。针对初战展开速度瓶颈,董武堂主导开发多功能水带铺设车与双干线水带铺设车,大幅提升了灭火救援的实战效能。

为民初心历久弥坚。董武堂带领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持续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成立多种形式志愿服务队,探索形成具有消防救援队伍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模式。近5年来,消防支队累计出动1000余人次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义务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提供社会救助200余次,帮扶1200余人次,3000余名基层消防工作人员得到义务培训……数字背后,是汗水浸润的鱼水深情,更是责任在肩的坚实步履。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