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里歇脚充电、食堂里吃上热乎饭,还能学技能、解难题,心里特别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代表王守清在活动现场由衷感慨道。近日,东城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推进暨“友好城区”2.0建设启动仪式举行,现场发布新兴领域党建品牌“正阳凝新·炬力同行”、《东城区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2.0建设行动计划》。同时,“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搭建“线上之家”。
据了解,《东城区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2.0建设行动计划》创新打造“三网两平台”服务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提供全方位、有温度的守护。
织密组织体系网,通过打造“小哥微课堂”、推出“红色新游学”线路、推动站点与街道对接、压实行业党建责任和发挥群团组织优势,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感受组织关怀、增强归属感。
织密服务体系网,建成更多暖“新”驿站,构建5分钟服务圈,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线下之家”。系统建设小区、楼宇等8类友好场景,完善标识指引、施划停车区、增设充电桩/换电柜、推动快递柜设置等友好设施。持续培育友好商户,建设暖“新”食堂,提供健康咨询、子女托管等多元友好服务。培育友好企业,常态化开展关爱慰问活动,探索设立“爱心基金”,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提供大病帮扶、急难救助等兜底保障。
织密保障体系网,积极畅通多元化诉求渠道,打造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创新建立寒暑假团圆房住房保障模式,打造专属公寓,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安居乐业建设“温馨港湾”。
打造友好成长平台,依托“育新学院”提供职业素养、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兴趣拓展等课程,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并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发挥职业优势参与“顺手公益”和基层治理,实现个人价值。
打造“融新e家”信息化平台,集成政策、课程、岗位、住房等信息“一键通”,驿站、商户、设施等资源“一图查”,设置线索上报专区并建立积分奖励机制,激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作为“流动哨兵”参与治理的热情。
□本报记者 边磊 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