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探寻高句丽古迹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07: 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集安是吉林东南部的一座边境城市,与朝鲜隔江相望。这里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以众多的高句丽古迹最有代表性。

对许多人来说,高句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历史上,高句丽是我国汉唐之际活跃于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族群。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并以集安为都长达425年之久。因此,集安遗存的一处处珍贵文物古迹,都是研究古代高句丽文化的重要载体。

走在集安的土地上,历史触目可见、触手可得。来到丸都山城,西、北、东三面环山为屏,山峦高低起伏、陡峭险峻,绿意浓烈的树冠渲染着山体,层层叠叠。这里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的王都使用,构成了高句丽特殊的附合式都城。从山城的南瓮门遗址进入,可以看到两旁残存的城墙,块石堆砌,沿山脊顺势延伸,如龙盘虎踞,蔚为壮观。沿着蜿蜒曲折的步道前进,水质清冽甘甜的古井、由众多石块叠砌而成的瞭望台、莲花盛开莲叶满塘的莲花池、进深3层阶地面积宏大的宫殿址等遗址,一一呈现,高句丽人的筑城密码仿佛缓缓打开。

站在周长6947米的山城上向下眺望,山城外一座座金字塔形状的墓葬散布在山脚下,431座墓葬错落有致,埋葬密集,排列有序,形成五个独立的区域,在形制、规模上各有特色。这些墓葬既有传统的积石墓,也有封土墓,展现出高句丽民族不同时期、不同身份地位的埋葬习俗,成为一座露天的高句丽古墓博物馆。

高句丽人“视死如生”,注重厚葬。在众多王陵中,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长寿王陵现存最为完好。据考证,这座王陵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也被称作“将军坟”。它的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底部近于正方,边长31.58米,以上有七级阶梯,由22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墓高13.1米。整个王陵用1100多块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重约50余吨。为抵消张力,保证其稳固,墓基环围由重10余吨的11块巨石倚护。在大约1600年前,缺乏现代运输和起重工具的环境下,这么多厚重的巨石全部从22千米以外的采石场运来,彰显着古代高句丽工匠的智慧和勇气。

而距之约2公里外的好太王碑同样堪称奇迹。好太王碑立于公元414年,距今16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它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碑身无碑额,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共1775个字,记载着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传说、好太王开拓疆土的功绩以及330家守墓烟户的制度,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时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些高句丽古迹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弥足珍贵。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43处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42处位于集安市。这些文物遗迹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从历史的深处留存下来,展现了我国古代边疆民族的工艺智慧,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

□刘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