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进入了立秋节气。既已立秋,从节气上讲已进入秋季。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间将“热死牛”的闷热天气俗称为“秋老虎”。那“秋老虎”之说始于何时?北京的“秋老虎”有什么特点?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如何应对“秋老虎”?这立秋时节咱们就说说与“秋老虎”有关的话题。
“秋老虎”之说始于何时
“秋老虎”是民间对立秋之后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一般发生在(公历)八九月之交,持续约一周至半月。这种天气出现时,连日晴朗、日照强烈,人们感到炎热难耐,因有来势汹汹之感,故称“秋老虎”。
“秋老虎”一词据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撰写了一本系统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的著作《清嘉录》,按(农历)月份顺序,分条记述岁时节令风土人情。其在“七月”立秋节气时描写到:“朝立秋,渹(qìng)飕飕;夜立秋,热吽(hǒu)吽”。意思是说,以早晨(白天)或者是夜晚(黑天)立秋来看这一期间凉爽与否,如果是早晨立秋,天气就会很凉爽;如果是夜晚立秋,天气就会热烘烘的。此后,凡是遇到立秋之后天气仍然酷热难耐,凶如猛虎的,便俗称“秋老虎”。
其实,从气象学角度说,从未对“秋老虎”天气制定过标准,这只是民间的说法。所谓“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从气象学上说,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这是因为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秋老虎”在许多地区都有出现,北京地区也不例外。
北京“秋老虎”有什么特点
一般来说,北京地区立秋之后出现的“秋老虎”会有数“只”。即闷热天气将反复出现。往往是立秋后的第一只“秋老虎”多会被短时的雷雨“击退”,待它“打盹”之后,会再次发“淫威”,阔别数日的闷热“桑拿天”还要再次光临,继续造成空气相对湿度升高,人体感觉闷热。这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民谚有没有直接关系,气象学上也从没有过定论,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观察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即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后的天气盲目乐观,立秋之后的“秋老虎”仍须小心防范。
据《北京气象资料汇编》载:近60年来,北京地区以1962年8月间“秋老虎”“呆”的时间最长,闷热天气从立秋前一直持续到8月17日,多达10天。“秋老虎”发威最疯狂的要属2003年8月22日,那时立秋近半个月了,竟创下了36.8℃的高温,为北京地区60多年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
其实,与我国南方的“秋老虎”相比,北京的“秋老虎”算是“温顺”的。南方的“秋老虎”不但特别闷热,且持续的时间更长,有的地区多达五六十天。而北京的“秋老虎”实在只能算“闷”而不能称“热”的,一般温度在27-29℃之间,且时间较短,也就算是“过路虎”,其闷热程度与七月份里的头伏、二伏相比,降低了许多。尽管有“立秋之后还有一伏”之说,但整体温度还是下降了,特别是早晨和晚上的气温较低,使人感到清爽、透亮,且有“天高云淡”之感。
老北京人常说:“秋老虎”其实是“纸老虎”,逞不了几天凶,其猖獗之日,往往也正是它“灭亡”之时。民谚有“处暑寒来”之说,即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此后,气温会逐渐下降,使人感到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接着便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了。此时,“秋老虎”早已逃之夭夭,不知了去向。
何为“早立秋”与“晚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一般在八月七至九日交节。尽管酷暑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秋日已经悄然而至。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时训解》云:“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从物候上看,凉风的到来、露珠的凝结和寒蝉的鸣叫,都预示着暑气将消,秋意渐浓。
民间对“早立秋”和“晚立秋”有“公秋”与“母秋”的俗称,其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按照农历月份划分,农历六月立秋为“公秋”,即“早立秋”;农历七月立秋为“母秋”,即“晚立秋”;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当日的农历日期为单数是“公秋”,则双数为“母秋”。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其来历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早立秋”与“晚立秋”指的是立秋时间节点。如果是正午12点之前立秋,即为“早立秋”,而12点之后,即为“晚立秋”。若上午立秋,天气会很凉爽,而下午立秋,则天气会比较闷热。
另一种说法认为,“早立秋”与“晚立秋”,是以立秋的月份划分。即按照农历月份判断:如果立秋的日期在农历六月,则被视为“早立秋”;如果在农历七月(含润六月),则为“晚立秋”。
查阅2025年的节气表可以发现,今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14点37分01秒(另说13点51分19秒)。按照农历计日规则,今年这天对应的农历日期是闰六月十四。
从时间节点看,14点37分01秒为正午12点之后,故为“晚立秋”。而从月份划分,今年有闰六月,实为七月,也属于“晚立秋”。闰六月是比较少见,通常20年左右可能出现一次,而且在气候上,也预示着气温会有所偏高。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有“立秋单日凉风至,双日暑气延”的记载,而闰六月十四,为“双日”,当为“晚立秋”,暑气延迟。
就所谓“公秋”与“母秋”而言,闰六月十四为双数,属于“母秋”,即“晚立秋”。老话说“公秋爽,母秋凶”,这里的“凶”意味着立秋节气之后,“秋老虎”会更加凶猛,天气会持续一段高温。
依据民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既然是“晚立秋”,这就表示立秋之后,天气可能会以闷热为主。民谚中有“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而这一只“虎”,便是短期的炎热天气。
也有人认为2025年是早立秋,其依据是《清嘉録》有“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之说,立秋时间为14点37分01秒,当为白天,故为“早立秋”。
据《气象史话》载:坊间所说的“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通过对历史上数十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发现立秋后的气温高低和立秋早晚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有些年份,多次出现早立秋后的气温明显高于历史气候平均值,甚至出现历史极高值情况。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所以很多农谚和民俗说法存在一定偶然性,缺乏足够的气象科学依据。
如何应对“秋老虎”天气
“秋老虎”每年都会如期而至,只是时间有长有短,其特征就是燥热或闷热,而这种天气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应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应对,由此预防“秋老虎”带来的疾病。养生专家提出六点建议:
1、注意防暑。“秋老虎”发威时,暑气更加逼人,在室外高温下停留过久,容易中暑。因此,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久留,可选择撑伞等物理防晒,穿凉爽透气的衣服。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更应多加小心。
2、适当添衣。秋季昼夜温差大,外出可随身带一件外套,以应对早晚温度变化。此外,在居家环境中尤其是夜间,需注意房间温度,不宜长时间使用空调或电风扇。
3、补充水分。出伏后天气日渐干燥,要注意补充水分,以每次量少、每天多次、慢饮为原则,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尤其是室外作用的劳动者,更应及时补充水份。
4、清淡饮食。饮食应注意养护脾胃,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一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有益于消化。
5、适当运动。可在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慢跑、登山、散步等。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早晚凉意明显,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注意避免受凉感冒。
6、调整情绪。进入秋天之后,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很敏感,多表现为情绪不安、脾气烦躁、入睡困难等症状。所以,立秋过后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尽管气象学上关于“秋老虎”天气没有统一的、定量的标准,但立秋之后天气短期的炎热,是每年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只要客观面对,采取适宜的措施应对,就能防止“秋老虎”对身心的侵扰,祝各位秋安!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