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这片高端产业集聚的热土上,一支“科技赋能、服务先行”的执法队伍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现代化基层治理的新篇章。今年以来,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持续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秉持服务型执法理念,以“问题早发现、服务早介入、处置更及时”为主线,积极探索“无感监管+精准服务”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模式,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数智化矩阵守牢风险第一道防线
“发现异常数据后,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远程指导,随后又到现场专业帮扶,帮我们找准了问题根源。”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经开区非现场监管的实效。在该企业污水监测点位检查中,执法人员通过在线监控系统锁定异常数据,快速排查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排污管道等设施,精准定位问题源头,这正是经开区“智慧哨兵”机制的生动实践。
依托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优势,经开区已构建起全场景数智化监管矩阵。319家实验室的危化品数据实时接入“亦智大模型”,AI图像识别让问题发现率从10%跃升至60%;54家涉水涉气环境监管重点单位纳入远程监测网络,AI算法实时比对数据波动,监测效率较市级标准提升30%以上;北京市首个污染源AI智控助手实现“秒级揪异常、分钟级锁源头”,异常识别准确率达98.7%,非现场执法效率提升3倍以上。截至目前,已发现违法线索199件,提供改善建议238条。
“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理念,正通过科技手段落地生根。从在线监控到排污许可信息化管理,全链条闭环机制让监管既精准高效,又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成为生态环境执法“最强大脑”。
政企共治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不仅要纠错,更要防错。这是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在服务企业中的鲜明导向。依托“党旗引领·合规护航”政企对话平台,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为98家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策”合规档案,梳理风险点400项,让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环境治理中,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联合小米汽车、京东方显示等企业共探难题,早期发现风险隐患47条;针对北京燕东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排污单位,通过“非现场监管”驱动精准开展“执法+专家”帮扶指导,并邀请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环保总队专家开展“产业+环保”融合培训,提供治污技术指导;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包容审慎”执法机制,通过生态损害赔偿、“道歉承诺+志愿服务”等方式,不予处罚案件量同比增长150%,启动生态赔偿案件量同比增长175%,免罚金额超170万元,既守牢环保底线,又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
全域一盘棋提升执法效能
为破解三区交界难题,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打破区域壁垒,与通州区、大兴区签订《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作协议》,建立“四互一共”机制,在165平方公里新赋权区域的51家白名单企业中共享监管数据,让“跨区通办”从纸上落到实处。跨区线索核查的高效性印证了协同联动机制的有效性。今年5月,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联合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街道,共享信息、协同配合,仅用一天时间即完成4条跨区建筑垃圾和固废违法倾倒线索的核查,彰显了“全域一盘棋”的治理智慧。
针对企业监管,创新“蓝黄橙红”四色信用评价体系,对10534家白名单企业实施“无事不扰”非现场监管,执法资源配置效能提升30%;全市首个环保领域AI全流程智能办案系统更让执法效率“加速”,预期效能提升超60%;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已查处环保虚假检测报告等跨领域案件10起。
从“智慧预警”到“精准服务”,从“跨区协同”到“高效办案”,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正以“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为支点,撬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化“无感监管+精准服务”模式,推进AI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构建“天上看、地上巡、云端判”的全域立体监管体系,为全国产业功能区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亦庄经验”。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