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仲夏,京城多处景区的荷花已绚烂绽放,展现一幅诗意盎然的夏日画卷。荷花因花朵硕大,花色艳丽,亭亭玉立,被誉为“水生花卉之王”和“花中君子”。北京历史上荷花栽植广泛,在中轴线上曾有过多处赏荷的好去处。在这荷花盛开时节,就来说说中轴线上昔日里的荷花胜景……
什刹海的荷花曾经达千顷之广
什刹海是中轴线西侧的一处宽阔水域,旧称积水潭。最早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处河湖湿地,自金代起因种植白莲而有“白莲潭”之称。
每至仲夏,什刹海千顷荷花盛开,接天莲叶、翠色平湖,一派江南景象。元代翰林编修黄清老到此赏荷后,即兴赋诗云:“金堤晴日共鸣镳。倾盖松阴待早期。数尽荷花数荷叶,碧云移过水东桥。”明代崇祯年进士、刑部侍郎高珩乘舟赏荷后有诗曰:“田田荷叶水濛濛,猎猎菰蒲剪剪风。欲买莲舟人不见,棹歌摇过翠林东。”
什刹海以地处南端的荷花最负盛名。在此赏荷,如临水中,伸手便可触摸到碧叶及莲蓬,故《清代北京竹枝词》云:“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旧时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诞”,即荷花仙子的生日,这里还要举办“观莲节”,京城百姓争相前来游览。
从清代晚期到民国年间,每年从端午节到中元节,什刹海前海南、北、东三面岸上和中间大堤上,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各种摊贩云集,形成市场。尤以前海荷花景致蔚为壮观,故以“荷花市场”得名。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十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门外迤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谓之前海,即所谓莲花泡子者是也……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垂丝,红衣腻粉。”
而今,什刹海仍是夏日里中轴线上赏荷之地,但荷花面积少了很多。漫步于什刹海水岸,但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盛开的荷花随风飘来阵阵清香,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地安门外荷花香
元代漕运的终点在积水潭,明代漕运码头移至城外,由此有“中轴线第一桥”之称的万宁桥下玉河不再通行漕船,但仍有较宽的水面,并植有大量荷花。每至盛夏之际,满池花开,荷香四溢,与西侧的什刹海荷花咫尺相映。到了清代,地安门外更是风光无限,以盛夏的荷花令人赏心悦目,成为京城赏荷的好去处。
清康熙年间进士汪懋麟到地安门外万宁桥赏荷后,即兴赋《地安门外口号二首》:“地安门外见风潭,山影青苍水蔚蓝。无数浴童欢岸北,一群花鸭似江南。莲叶莲花足万枝,香风吹送早凉时。何人饮马宫墙外,咫尺金鳌太液池。”江苏宝应人、诸生刘家珍也曾赋《地安门观荷》诗:“行尽荷池又稻田,碧花红穗散秋烟。一群鹅鸭三篙水, 酷似江南雨后天。”池水、稻田、荷花、野鸭,好一幅优美的水乡佳境。乾嘉年间文人得硕亭在《京都竹枝词》中的赞美,更为直观而韵味十足,意境之美:“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20世纪50年代万宁桥以下一段玉河改为暗沟,夏日荷花之景消失。
2000年底,万宁桥重修完工,且恢复附近水面。而今地安门外大街玉河中又见荷花盛开。时值盛夏,站在万宁桥上,但见水中一派生意盎然,荷香四溢,让人倍感欣慰。
筒子河中观红荷
故宫旧称紫禁城,为中轴线的中心区域,四面以河环绕,谓之护城河、筒子河。河的两岸砌有高约三尺许的砖墙,称河墙子。河的东、北、西三面历史上遍植荷花,以西北角处最为茂盛。据传,自明天启年间,筒子河里便广植荷花。《帝京岁时纪胜》云:“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到了清康熙年间,河中荷花殆尽,故康熙帝令奉宸院(掌管皇室苑囿园林)在河中广种红荷,短短几年便“莲花千顷,香风绕袖。花色其红,叶翠其绿。”
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李岳瑞曾赋《神武门外荷花》词:“槃角珠凉,镜心红悴,湘波传恨宫沟。晕脸潮新,当年曾侍宸游。洞房环佩悭(qiān)消息,启晶帘、犹照妆楼。黯销凝、一水漂花,日暮东流。田田争识侬情苦,问江南缓调,为舣莲舟。太液溪边,深乡隔断温柔。前溪舞罢繁华冷,算寻芳、但有闲鸥。更何人、小殿霓裳,藉祓(fú)清愁。”
直至民国时期,筒子河的荷花仍为京城夏日里的一大胜景。以记述老北京风土而知名的白铁铮先生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儿》中将筒子河的荷花描绘的更为雅致:“太阳落了,河边电灯亮了,地上树影如筛,河中的荷影摇曳,有高壮的荷花,出人头地般的亭亭玉立,被河内野鸭碰得左右前后地摆动,而这摆动的荷花,却又吓得河里的一群野鸭嘎嘎乱叫,争先恐后地往河塘深处乱跑。此情此景,煞是好看。”
月亮湾曾遍种白荷
月亮湾是中轴线上一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地名,而今已鲜为人知,其实就在正阳门下。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护城河自西便门东侧水关入外城,由西向东流淌,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西侧水关出城,汇入通惠河,再向东注入北运河。在正阳门外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形,好似一道弯月环抱着正阳门箭楼,由此这段河道被雅称为“月亮湾”。
清代及民国时月亮湾内植有大量的荷花,每至盛夏之际,满池花开,香气宜人。因地处繁华的前门大街北端,由此人们纷纷到此赏花,成为夏日里的一大景观。
月亮湾内栽植的多为白色的荷花,花朵较大,花瓣宽阔且扁平,层层叠叠地环绕着花蕊,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时有文人赋诗赞曰:“正阳门下白芙蓉,青盖亭亭花色俏。浮香绕岸耀日鲜,洁白映绿尽妖娆。”
20世纪60年代,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成暗河,从此,“月亮湾”空有“弯”而不见水。2017年前门地区进行改造时,在护城河故道,即“月亮湾”遗址上(煤市街北口与前门大街交叉口东南侧),修建了“月亮湾公园”,园内有一条蜿蜒的水槽,似乎在纪念昔日的护城河。
莲花河中曾溢满荷香
在中轴线南段西侧,即天桥西北部,清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北起四圣庙,向南注入先农坛东北坛墙外的古高梁河下游故道龙须沟。每至盛夏之际,河中莲花竞相盛开,成为南城夏日的一处景观,由此这条小河被称为“莲花河”“莲花玉河”。时有文人雅士到此赏莲、品莲,领略莲花冰清玉洁之气,晶莹剔透之美。清末居士杨正烽有《城南过莲花河》诗曰:“灼灼新荷瑞气升,亭亭出水弄倩影。波平三里花如锦,夺目诱人故此行。”
明清时在先农坛墙外形成聚落,莲花河由此消失,在其故道上形成的街巷仍称“莲花河”,也称“莲花河街”。民国十年(1921年)出版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标注为“莲花河”。此后随着这片地区的开发,先后建成天丰市场、城南商场等,“莲花河街”南段被征用,1950年出版的《北京市街道详图》记为“莲花河”,北起赵锥子胡同,南至灵佑宫,长120米。1965年整顿街巷地名时,“莲花河”更名为“荣光胡同”,由此那夏日里飘香的莲花河淡出人们的记忆。
天桥之畔曾经流行赏荷
天桥为中轴线南段的标志性建筑。张次溪先生在《天桥丛谈》记载:“天桥有水乡风致,故往游的人很多,兴到吟诗,不少佳作。在乾隆时,曾经浚疏天桥河道,补种杨柳,风景更佳……故当时桥南一带柳绿莲红,相映成趣。《左庵锁语》云:‘天桥甬道之两旁,近坛墙外,从前系河池,满植芰荷,茶肆酒楼鳞次,夏日游人憩息其间……’”
民国时期,天桥附近仍有荷花水景。《天桥史话》载:“天桥之西有小桥,池塘通贯月之槎(木筏)。消闲于柳堤芦岸之间,避暑乎茅舍竹篱之际。瓜皮短艇,不让明湖。莲叶吟樽,如游清苑。化沮(jù)洳为安乐国,气象一新。”
如此美景,不少文人墨客到此赏荷观景,即兴赋诗。柏维藩“勉集十二绝句”有云:“荷香时与好风来,清邃园林指画开。土木欲知清洁处,逍遥翁在此徘徊。”余觉民《并蒂莲诗》曰:“君不见城南辟圃如平泉,簇簇云锦铺晴烟,游人共道风光好,池上新开并蒂莲。一花一叶水中央,花叶相扶歌沧浪……”
荷花象征着高贵、清白、圣洁,历史上中轴线自北向南那一处处荷花胜景,无疑是“龙脉”上最美的风景。而今什刹海畔、万宁桥下,仍有“片片荷叶连天,朵朵荷花映日”之景致,那水秀灵动、摇曳生姿的荷影,将新时代的中轴线妆点得更加美丽。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