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青耕平谷——民宿焕红计划”实践团奔赴平谷区镇罗营镇上营村,以“民宿推广”与“红色资源挖掘”为目标,开启投身北京市“千人百村”社会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千人百村”项目是北京市教育两委、团市委和平谷区委区政府联合开展的“青才汇平谷 一起高大尚”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旨在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让青年学生在乡村“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是依托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固安校区,由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建设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瞄准首都城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创新构建“一园多区”产教融合新格局,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走进上营村,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和革命遗迹,用脚步丈量土地。“我们与村民聊天,感受到他们希望发展乡村旅游,让村子热闹起来的热切期待,老人们也希望把村里的红色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张思琪说。
摸清村情民意,成员们开始商量如何借助专业知识帮助村庄焕发新的活力。金融科技专业的学生分析利用闲置农房资源经营民宿的成本,物流工程专业的同学思考特色产品的流通路径,新媒体专业的成员琢磨开展助农直播讲好红色故事的金点子……在反复推敲产业融合、文化铸魂、生态提升的可行性后,结合乡村实际和专业优势,团队迅速达成共识: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深度融入红色基因的“民宿+”体验,是当前最具操作性、最能快速回应村民期盼的核心路径。大家化身“乡村规划师”和“文化挖掘者”,谋划具体的实践方案。
如何在保留乡土风貌的同时巧妙嵌入红色元素?成员们设想将一间老屋布置成“抗战主题书屋”,另一间则设置“草鞋编织”体验角,让游客触摸历史。如何“把红色的故事找出来?”他们计划拜访村中长者、抗战老兵,收集当年抗战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力量,将鲜活的故事转化为民宿内的“声音导览”或“情景短剧”。
为了确保方案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实践团专程“走出去”学习。在镇罗营镇革命历史纪念馆,泛黄的镇志和珍贵的史料,让上营村在区域革命历史中的脉络更加清晰。成员们认真学习研究周边乡村在民宿经营、文化挖掘、产业升级方面的成功案例,为上营村量身定制的“焕红计划”提供实践指南。
目前,“青耕平谷——民宿焕红计划”实践团已完成首阶段核心任务:深入调研摸清家底,精准聚焦“红色民宿+”核心路径,确定工作思路和部分红色资源挖掘。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红色抗战故事,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实地走访上营村及周边的抗战遗迹、收集整理口述史料,形成系统的红色文化素材库,让这些承载着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故事成为滋养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策划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尝试为未来民宿引流并推广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完善‘红色民宿+’运营方案和体验项目设计,积极链接可能的合作资源。”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李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