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新京报

老龄化遇上数字化 如何助力老年人

日期:12-23
字号:
版面:第A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1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养老协同模式创新”圆桌论坛。
12月20日,圆桌论坛围绕“弥合数字鸿沟 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主题展开探讨。

  “本次研讨会为我们交流思想、共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将为三地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12月20日,在以“养老协同先行,推动区域一体化”为主题的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研讨会上,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如是说道。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指导,新京智库和三河市康养产业协会联合举办,旨在落实贯彻我国老龄化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探索养老产业区域协同的方向与路径,让更多老年人乐享夕阳红。

  当日,来自京津冀民政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国内养老领域业界及学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老龄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经验,凝聚共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柯锐 刘洋 徐彦琳 冯琪

  三河将加大康养产业领军企业扶持力度

  付顺义在现场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重要活动,是养老工作协同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是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总结经验,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老龄人口情况,推动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

  据悉,三河市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不断强化探索实践,在医疗康养领域与京津相关产业深度合作,有效推动三地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三河拥有养老机构十家,其中五级养老机构两家,设置养老床位1.4万张,形成了环京地区优质的康养服务体系,入住老人已经超过7000人,其中京津老人超过90%,为疏解京津地区养老压力作出了贡献。

  付顺义表示,为了给更多老年人养老提供选择,未来三河将加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链条化产业协同机制。同时,推动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康养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

  针对康养产业的人才供给,付顺义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康养产品研发、康养相关产业扩展延伸,技术升级等事项研究,促进康养产业职业教育提档升级。

  聚焦老年人的日常 多项成果正式公布

  记者了解到,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多项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成果也正式公布。

  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现场发布了《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三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到,目前三河在实践中已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以多元化养老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丰富且个性化的养老生活体验,为全国贡献了“京津冀养老方案”,有效承接了首都养老功能疏解。

  新京报新京智库副主编郑伟彬现场发布的《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参与群体,但其使用行为也呈现出复杂性,需要给予关注。《报告》认为,解决老年人网络使用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其中的关键在于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警惕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天,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和民政职业大学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产教两端各自优势,在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共同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养老服务行业发展。

  关注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如何实现“跨城养老”

  2024年12月20日,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指导,新京智库和三河市康养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举办。在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养老协同模式创新”的圆桌论坛上,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科技委主任王永春,北京市通州区闻竹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张艳秋,小橙集团运营负责人李宏宇,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刘培宗等嘉宾围绕主题进行了讨论。

  “95%用户是跨城养老的京籍老人”

  刘培宗介绍,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燕达国际健康城五大板块之一,从事养老服务,到现在已经运营14年,是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有7000余位老人在燕达入住,而且95%都是跨城养老的京籍老人。”

  “结合围绕国家的养老政策,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构建了七大服务体系,包括健康保健、医疗服务、康复服务、营养膳食、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和综合保障服务。再具化为260项服务内容。我们对这260项服务内容进行标准化,并制定了我们自己的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内部管理,落地260项服务,最后实现老有所享,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刘培宗说。

  大数据可监督到老人是否受虐待

  李宏宇介绍,小橙集团是科技型的养老服务产业,以数智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托起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向前端输送整体的养老服务产品。

  “小橙进入养老行业还是属于比较年轻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扶持下,我们企业经历了数智化的转型,以天津为立足点,扩展到京津冀各个城市,包括北京、石家庄、沧州、廊坊。现在在整个京津冀已注册了40多家子公司,35个服务站点。我们有医疗级的护理站,还有社区的服务网点,康复租赁网点等。”

  李宏宇表示,小橙对护理人员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比如说我们通过智能的养老设备,通过大数据的模型分析,就可以知道护理员此刻有没有输出服务,有没有在提供服务,有没有虐待老人等,我们给护理员配备的手机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监控。这些都可以通过线上进行管理。经过长时间的数据沉淀,我们能知道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哪里是服务痛点,对这类客户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服务需求。”李宏宇说。

  养老职业技能培训要跑在市场前面

  “我们发起这个学校的初衷,是希望在养老行业里给大家输出和培训更专业的服务人员。传统的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保姆形式,如何让这些人更具有专业化,如何能够让人的专业化提升,给客户带来好的感受,让客户感到舒服,让他觉得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匹配的。”张艳秋如此介绍办学初衷。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深加快,但很多地方的养老服务相对滞后。对此,张艳秋认为,养老职业技能培训要走在前端,不是跟着市场走,而是要跑在市场的前面。“今年我们学校出了几个人专门去做市场调研,就是为了准备下一步新的工种和技能的培训。我们要了解市场真的需求在哪。”

  王永春认为,针对现在的消费群体不同的需求,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应有新的标准。“60年代”的老龄群体进入60岁以后,他们的财富规划、他们的健康管理,都有需求,这个需求怎么引导和满足,需要养老培训机构在专业设置上更多考虑。他介绍,当前,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布局,比如关注到了一些新的职业。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AI照护有突破

  当前,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也在逐渐面临智能化的发展。在刘培宗看来,人工智能是燕达下一步规划的方向,包括智慧化办公、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智慧康复、智慧餐饮、智慧文娱,这些方面都有布局,做了一个三到五年的规划。“现在护理员的人力成本这么高,如何通过AI照护提高服务品质,降低服务成本,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刘培宗也表示,现在从国际和国内AI发展看,AI照护还不成熟,预计未来三到五年,AI照护会有新的突破。

  李宏宇介绍,小橙刚刚对整个企业的定位进行了重新规划,重点定位在AI数字化发展板块,为养老事业赋能。“我们通过数字化的康养平台,把目前能够实现AI的服务方式,通过AI生成。有很多居家老人,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来人工评估,量太大,效能太低,导致成本很高。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沉淀,通过AI智能的数据分析、评估,给每个老人生成精准的服务计划,可指导我们的护理服务。”

  张艳秋表示,AI飞速发展,大家抱团取暖很重要。养老行业的专业化、细分化是值得思考的方向,可以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现在养老行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差异化较少,因此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服务需求,这也是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需求,市场也有,但是没有办法匹配的原因。更细分、更专业化,才能更多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

  在王永春看来,科技的发展,空间是无限大,可以为养老服务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养老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其创新成果要孵化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标准化。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体系里,建议建立一些区域性的标准。

  关注2

  老年教育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畅享便利生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国家老年大学资源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倩和及象教育产品总经理傅晓风共同探讨老年教育如何助力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等话题。

  老年教育推动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老龄化的时代,‘数字鸿沟’问题便是面临数字化的‘新’和老龄化‘老’的矛盾。”陆杰华以自己为例引用了国外相关数字社会变迁的理论,如果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是数字社会的“原住民”,那么他便是数字社会的“移民”,他上一代的老年人则是数字社会的“难民”。“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接入、能否使用智能产品以及知识鸿沟三方面,即老年人有没有“接入”互联网;老年人会不会使用智能产品,比如用手机挂号和支付;会使用智能产品的老年人能否甄别网络上数字信息的真伪等。

  陆杰华介绍,通过去年针对老年人群体做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中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是有区别的,东西部地区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也存在差异。他认为,老年教育可以调动老年群体对数字知识的积极性,在弥合“数字鸿沟”中起到积极作用。“要彻底消除(数字鸿沟)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字社会在不断进步,但老年教育可以解决老年人利用智能产品了解社会的需求,线上交互改变了传统的线下交流的方式。”

  具体来讲,陆杰华认为,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都可以作为“弥合数字鸿沟”的主体,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数字社会的数字红利。“数字鸿沟的赋能还是要在基层做,不能高高在上,要和老年人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解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在适应数字社会时也要解决沉迷的问题,共享、共建、共治,让多元主体推动问题的解决。”

  精品在线课程赋能老年人快乐学习

  吕倩和傅晓风分别从公办老年教育和民办老年教育的角度介绍双方如何互相补充、错位发展,多措并举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在做教育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傅晓风表示,公办老年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更大优势,但民办教育企业具备“小而快”的特点,能够快速寻找市场上的新需求,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进入在线教育体系中,让“公办做到大而美”“民办做到小而精”。

  吕倩介绍,国家老年大学围绕“将国家老年大学打造成为我国老年教育的‘主渠道’、主动健康的‘强导向’、银发经济的‘催化剂’”,坚持“德学康乐为”办学宗旨,积极扩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促进老年教育泛在可及。一是基于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汇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新建和打造精品化系统化的课程。吕倩表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把国家级的优质资源向各级各类的老年教育平台推广。

  “及象在创业之初也发现了有老年人网络沉迷的现象,我们也在想如何产出精品内容让老年人从网络上低质量的内容中走出来。”傅晓风介绍,及象一直做线上老年教育,会基于老年人感兴趣的点,构筑他们的线上学习世界,同时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

  除了打造有趣、有温度的课程外,及象还花了很大精力打造网络社区,老年人可以在学习之余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和互动,将作业分享出来,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学员们也越来越主动,“老年人有了作品第一时间发在社区上,获得大家的点赞和支持。”傅晓风说道。

  ■ 专家观点

  对于城乡间的养老资源失衡,要重点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即更加丰富、更好质量、更高层次、更加便捷、更低成本、更加可及。主要目标在于构建覆盖全民的普惠性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

  银发经济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应该走向银发经济协同发展。相比于养老服务,银发经济的内涵更广泛,可以让协同更深入。京津冀区域内要统筹银发经济的产业布局,区域内经济之间的互补性,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京津冀区域内整体银发经济规模巨大,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的8.35%。京津冀地区可以共同制定区域银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区域资源配置,协同制定支持政策,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发展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林宝

  可以把2024年界定为银发经济发展的元年。银发经济不是大起大落,是稳健成长的。老龄化带来的是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塑性转变,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为老龄社会做转型和细分,出现经济银发化。学习是未来最好的养老。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学的“座位”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更经济的养老选择。因此,老年教育转型要由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目前中国中老年教育市场处于早期阶段,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理事会会长吴玉韶

  养老服务产业集聚也是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的战略需求,而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养老服务产业集聚的关键支撑。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集聚,立足京津冀三地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定位,实现养老服务产业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集聚。对于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路径,建议加强政策供给;加大区域人才培养培训和合作交流力度;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区域联盟,构建形成定位准确、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集群,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全链条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