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政府部门重复检查、任意检查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着眼解决这一“痛点”,北京市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推行“扫码检查”,实现全市检查信息的可共享、可追溯。
12月18日,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前往受检查企业,实探“扫码检查”全过程。据了解,实施“扫码检查”近半年来,北京对全市6200余个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管理,经提示对企业减少了6300余次现场检查。新京报记者 陈琳
提前审批
有效避免重复检查
昨天上午,在位于海淀区上地的华联商厦,记者跟随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商厦进行检查。执法人员首先通过北京市综合办公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大厦营业执照上的企业二维码。
通过扫码识别后,系统会显示出企业待查任务。记者看到,手机上显示出正在执行的是“2024年秋冬季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特种设备的检验情况、安全落实情况,以及相关的维保记录,“企业扫描系统上的二维码,他们也能看到相关的检查信息。”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介绍,“所有的检查记录都是公开透明的,企业通过他们经办的后台,也能看到我们检查的结果,包括合格项或不合格项,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整改。”此外,在每次检查之前,执法部门都要在系统里提交检查计划,经审核批准后才前往现场检查,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市自今年7月1日全面推行“扫码检查”监管改革。各监管部门在启动实施行政检查和访企活动前,均需使用“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向被检查主体展示检查任务、检查人员等信息后,方可开展行政检查或访企活动。
“通过扫码,我们将各类涉企检查从一开始就置于有效监督之中,实现所有检查行为的全程线上管理,让检查更加公开、透明和规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范磊介绍,“扫码检查”目前已覆盖市、区、街镇三级49个部门、950个执法主体、2.6万余名执法人员,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安全员、协管员等,让执法单位的检查工作公开、透明、规范。
次数限制
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此外,系统还建立了扫码“提示”“阻断”机制,如同一经营主体短时间内被多次检查,系统将向后续检查及访企人员进行专门提示,并对严重扰企行为进行阻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华联商厦市场运营负责人伍梓榆介绍,大型商业综合体商户多、人流量大,同时有大量的特种设备和用电设施,比如像电梯、中央空调、锅炉等,这些都是检查和监督的重点关注对象。“有了扫码检查后,对我们来讲最直观的就是减少了企业迎检的压力,集中检查也加快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如果出现超范围检查或者重复检查,我们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去反馈。”
范磊介绍,检查系统设置了次数限制,“一天之内,各个监管部门对同一个检查主体检查超过一次,一周超过两次,一月超过三次,就会出现重复检查预警。”一旦出现这种提示,检查人员首先要在系统内进行检查项目的比对,如果预警的项目与本次检查的任务不一样,才可以继续关联检查任务。
记者了解到,“扫码检查”进一步升级。“我们持续优化‘扫码检查’规则,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明确针对执法人员不扫码开展检查行为,企业有权拒绝接受检查。”范磊介绍。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直接扫描“监督码”,跳转至“京通”平台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问题建议的核实过程中不会公开企业信息,以保障企业诉求得到高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