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就是垃圾。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一座城市每天可以产生多少垃圾呢?”12月8日,在2024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决赛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亚男以“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为题讲解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
当天,61名青年思政课教师经过预赛、初赛的选拔入围决赛,“同台比武”。通过教案评审、教学展示等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单文鹏等8人获特等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首次邀请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担任评委。
自制展板思政课更鲜活
此次比赛以“新时代伟大变革与成就”为主题,引导思政课教师发掘、阐释京华大地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探索将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法,运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北京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这样将首都‘大课堂’跟思政‘小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好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干部姜男说道。
在教学展示中,李亚男引入“无废城市”建设的概念,并引用各种案例分析建设“无废城市”应该如何发力,并在最后引导学生们作为个人如何为“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这次思政课教学比赛要求我们在课堂内容中加入一些鲜活的实践案例以及成功举措。我在收看《焦点访谈》的时候,有一次节目讲到了‘无废城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案例和方式。李亚男在讲述中分享了浙江新昌县的“餐厨垃圾+昆虫养殖”生态处理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懿则在课堂上拿出了提前制作好的漫画展板,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在反腐败这件事上“打虎”“拍蝇”的坚定决心。
“从初赛到决赛的时间非常紧张,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要准备好课件,压力也很大,以前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也做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春华表示,通过比赛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评委评分占比提高
在每个决赛比赛的现场,都有学生评委、教师评委和专家评委,同时还提供了参赛教师准备的教案。据悉,此次比赛创新邀请专业课教学名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担任评委,大幅提高学生评委评分占比,进一步突出“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和教学优先鲜明导向。
记者了解到,学生评委由来自14所高校的28名学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博士生杨振海告诉记者,今年博士二年级的他也计划未来成为一名思政教师。“有一个老师讲长征讲得也别好,引用了很多材料,通过反驳一些历史谬论引导我们思考,最终认识到长征的重要意义。”杨振海说道。
据悉,在今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首次邀请了4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担任评委。姜男表示,这也是北京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们循序渐进地讲好思政课。
北京市十一学校思想政治学科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梅表示,自己一直在高中任教,也要“向上看一看大学是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的,今天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高校青年教师对理论的深入解读、回归历史脉络、探究型的开放问题,这些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要思考回到高中教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据悉,此次比赛全程通过“智慧树”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线观摩,有效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决赛视频还将通过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网络资源平台,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放,同时优秀教案也将结集出版,为全市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