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怪物》
作者:陆大鹏
版本:火与风|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8月
怪物孕育于怪胎,魏玛德国,这一被认为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的政权,本就被认为是一个怪异的产物,它有着一套堪比机器般精巧的宪法,却同样像崩坏的机器一样无法正常运行。那些理想社会的愿景,最终导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罪行。虽然与后者相比,《巴比伦怪物》中那些犯下各种罪行的凶犯不过小巫见大巫,但陆大鹏在书中,却通过一个个警察与罪犯之间斗智斗勇的鉴证故事,从那些罪犯躲藏的阴暗角落,窥见了一个社会如何堕落的过程——当抓捕怪物的人自己也变成了怪物,也就无所谓谁更是怪物了。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作者:章开沅
版本: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0月
历史学家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成为了自己书写的历史的一部分。作为近代史研究大家,章开沅的回忆录《凡人琐事》正是一部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近现代史。比起书写他人的历史,书写自己的历史更加艰难,从前辈经历的辛亥革命,到自己出生遭际的北伐运动,再到抗战乃至于暴风骤雨般袭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无不能从自身勾连起更宽广绵密的因果之网。如何能以史家常用的旁观与俯瞰视角看待过去的自己,如何在遮蔽与沉默中毫不隐讳地说出自己所见的史实,考验的不仅仅是治史者的能力与才干,还有勇气与良知。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自由、政治与人性》
作者:(日)蛭田圭
译者:孟凡礼
版本:汉唐阳光|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堪称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但相互之间却针锋相对。日本青年学者蛭田圭通过大量最新的档案材料,首次全面介绍了两人之间全面而层次丰富的对立。从性格的冲突往下纵深,阿伦特与伯林在自由、集权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等等关键问题上的见解分歧逐步展开。而站在思想史的视角向上回溯,两人间的这种分歧与他们所继承的哲学传统也息息相关。本书不仅用平衡而客观的笔触还原了两人的思想细节,更在广泛的意义上诠释了哲学史:它“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不同性情的冲突”。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
作者:(英)埃米娅·斯里尼瓦桑
译者:杨晓琼
版本: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1月
该书是从“性”出发对当代性别议题的一次集中剖析。全书触及许多最新性别议题,呈现出议题背后的伦理复杂性。例如对校园性骚扰案件的讨论中,我们已关注到未征得同意的性行为的伤害性,那一次双方都同意的性行为是否就毫无问题?在权力差别之下又是否存在真正的同意?不只在两性之间,对“性”的讨论还浓缩了近年来女性内部的分歧。从更广阔视野看,如今舆论场围绕性别议题的争议焦点之一,逐渐偏向了是否要选择让实际的女性陷入贫困,以此为名义解放所有女性。但这种逻辑假设很可能导向象征性的政治。该书核心提示的是在运动进程中对处于权力困境的女性的关注。
《纷纭万端》
作者:沈松侨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本书辑录了近代史学者沈松侨自1986年至2010年所撰写刊布的若干论文。在书中沈松侨聚焦了近代中国的思想人物、地方建设以及国族建构与民族认同这几个重要面向。思想因政治环境的激荡而兴起,思想的锐度又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行动者的认知。沈松侨仔细勾勒了历史中不同层次的低音如何在碰撞中构成了历史众声喧哗的基调。强烈的现实感与反思精神,也使得他的研究不止于补足历史拼图的一隅,而是如他在前言《召唤沉默的亡者》中所说——必须找到不同的历史叙述的对话与形成共识的空间,并借助这种空间使得历史不至于被现实所扭曲。
《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作者:冯渝杰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7月
改朝换代,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避之不及却又不得不直面的命运,即使在清平盛世,它依然是一股潜流,随时准备浮出表面,当危机来临时,它则会涌出表面,改朝换代的危机感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神器有命》从某种程度上说,讲述的正是汉帝国对改朝换代这一王朝不可逃脱的宿命,在意识形态上的回应——通过构建出一整套汉家神圣性的意识形态,在文化与政治上证明自身统治的正当性。谶纬灾异之说整合了汉家的权力神学体系,但也让那些对君主权力的质疑者与挑战者通过解析与仿效,找到了对汉帝国统治或依附或对抗的理由。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作者:周思成
版本:汉唐阳光|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
辩论,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强辩,则是以口才强迫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当这顶帽子被频繁扣在王安石头上时,就不得不让人思考,这究竟是反对派进行的人格污名化还是事实?书写熙宁变法的论著很多,但《王安石强辩考》却找到了王安石“强辩”这个常被忽略的切口,勾勒出宋代政治运行过程中,个性与思想是如何左右了政治决策的形成,在朝堂的唇枪舌剑之下,是权力资源如何被争夺、分配和利用,这也意味着所谓的强辩最关键的并不在辩而在于强,强的也不仅是口才,而是站在口舌之后那最终决定一切的强力意志;而所谓的辩,不过为这一强力意志的实行找到一个让人无言可对的理由而已。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作者:葛兆光 等
版本: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4月
长时间以来,没有一部属于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全球史作品。由葛兆光主编,二十多位历史学人共同撰稿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共分三卷,超过一百万字,涉及全球史中的帝国与战争、商品与贸易、宗教与信仰,气候与环境,以及大航海之后世界各地交错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一部野心勃勃、又兼顾可读性的全球史作品。如果说世界史写作侧重于区分国家、族群与文明,全球史则强调的是互动、联系和建构。本书主编葛兆光在书中写道,历史学者应“从中国出发”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来看待全球历史之间的联系;与之同时,寻找突破传统视野的历史读者,培养超越国度的世界公民,也是全球史写作的初衷。
《“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作者:许慧琦
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7月
自20世纪以来,“娜拉”在中国始终以新女性的形象而闻名。然而百年间,围绕“娜拉出走”的讨论风向持续发生变化。该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娜拉”这一形象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20世纪初《玩偶之家》传入中国时,胡适、鲁迅等新文化男性知识分子曾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过本土化改造。从原版娜拉走出“夫家”到中国娜拉走出“父家”,无形中延续着既有的男性本位价值观。相比于男性叙事而言,这种深层的男性本位叙事长期隐秘宰制着社会意识。该书最终提出,近代中国新女性的最大难题,其实恰恰在于走着一条男性提供与指导的路,同时还须面对男性本位的舆论种种不公平的苛责。
《俄国思想史》
作者:(波)安杰伊·瓦利茨基
译者:刘文飞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本书是一部断代俄国思想史,完整呈现了1760年代至1900年代期间俄国思想发展的全貌。这一时期,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是如何通过思想与文化影响社会,又如何接受并转化来自西方的思想,影响着俄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俄国知识分子之父”别林斯基,到“俄国现代哲学之父”索洛维约夫,再到人们熟知的革命领袖之父列宁,多种思想流派均被作者认真地加以检视。而作为一名波兰学者,来自外部的视角使得这种检视具有了可贵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