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京报

入围书单

日期:12-06
字号:
版面:第B04版: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

  作者:金哲为

  版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4年3月

  沈周是明四家之首,也是吴门画圣,可谓多才多艺,但他却终身不仕,做了一辈子的隐士。《不必向长安》以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同时结合了《沈周集》《沈周年谱》《姑苏志》等一手资料,于浩如烟海的相关诗文与书画中抽取关键帧,尽可能还原沈周这位明代隐士83年的一生。在那个身边大部分人都在为功名富贵奔波劳碌的年代,沈周是个特例,选择成为一个敏感而冷静的旁观者,注视着明代中叶三吴之地各色人等的来来往往,成败荣辱。 “未信长安春似海,归人不及去人多”, 沈周细腻又旷达的人生态度,仍启发着当代人的生活。

  《中国妆束:宋时天气宋时衣》

  作者:左丘萌 末春

  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年1月

  宋朝是世人心目中的中国美学巅峰。宋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焦点之一,但对当代人来说,宋朝女子的穿着仍然很难视觉化。《中国妆束》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绘画图册,可以让我们看到宋代女性的穿衣日常。本书通过绘图栩栩如真地还原了如今只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历史;还梳理了宋朝女子的穿衣顺序、化妆步骤及宋朝三百余年时尚变迁的长图,让人可以直观地看到宋代女性衣着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由早至晚的变迁过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仿佛看到那些早已逝去千年的女性,像沟通古今的模特儿一样,再度梳理穿着,走上前台。

  《周制与秦制》

  作者:冯天瑜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3月

  《周制与秦制》是冯天瑜的遗作。“周制”和“秦制”虽以朝代命名,却不单指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由此形成的制度及其传承革新。上世纪70年代末是冯天瑜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开端,从那时起,他对观念史、思想史、社会史和制度史均有涉猎。本书不是他首次把周制和秦制同时作为专著的研究内容。书名取“周制与秦制”,既说明全书内容有关中国的制度史,也说明冯天瑜进入耄耋之年把毕生所究的题目作了一次总结。周制的诞生、周制到秦制的变革、秦制到近世的变革,凡此三场,皆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制度演变,作者的“终极聚焦”则是从周制和秦制的演变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建设。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

  作者:(法)沙畹

  译者:秦国帅 雷阳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10月

  中国的山岳俱为神明,泰山则位居众山之巅,但这样一座“神山”,第一部从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角度研究的专著,却出自一位法国人之手。《泰山》在沙畹浩瀚的著作中尽管只是一部小册子,却已展现出他多样的视角与思考。他不仅像历史学家一样穷尽史料文献,更两度登临泰山,像金石学家一样搜集碑铭拓片,像地质学家一样勘察山石性状,像考古学家一样发掘沉睡已久的古迹,像民俗学家一样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记录。对后世的研究者来说,因为他所发掘的古迹、碑铭和史料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遭受战争、革命与盗掘的三重摧残,使得他的书本身就成了一部珍贵的文献资料。

  《文学之冬》

  作者:(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译者:陈早

  版本: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年1月

  “只需一段年假的时间,独裁者就能摧毁民主。”《文学之冬》讲述了希特勒上台后,短短四十几天中德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各不相同的遭遇和选择。作者通过他们的日记、信件,展示他们的亲身经历,还原历史现场。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亨里希·曼、戈特弗雷德·贝恩、恩斯特·拖勒、汉斯·约斯特……这些文化精英在剧变发生时的反应并不比普通人更有智慧。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各色人物的彷徨、焦虑、愤怒、勇敢、投机、软弱拼贴在一起,让精神世界的迅速土崩瓦解显得尤为震撼。无须深入展开,只是一天天的“今日要闻”,就足够让人感到彻骨严寒。

  《史学的性别》

  作者:李小江

  版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0月

  今天,在女性主义的推动下,历史和史学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妇女史以斗士的姿态当仁不让地站在史学革新的前沿阵地,是先驱,也是主力军。性别的历史随之进入史家的视野,不仅被看作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也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自此,历史研究再也不能忽视女性和性别因素,发掘或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性别制度,已然成为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李小江作为国内性别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新史学的背景下试图揭示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性别盲区或误区。她通过与不同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话,论述了史家的身份、大历史观、文献的性别偏颇等问题。

  《翻译的危险》

  作者:(英)沈艾娣

  译者:赵妍杰

  版本: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年7月

  1793年夏,英政府派使团觐见乾隆帝。“翻译”在两帝国的外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沈艾娣《翻译的危险》的切入视角。

  相较于《龙与狮的对话》,《翻译的危险》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两位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一起,用微观视角展现了大国交往的内在机制。沈艾娣在书中提及,作为日常沟通与合作的桥梁,翻译在近代大国外交中却呈现出另一番诡谲画面。清朝当时有不少人对欧洲知之甚多,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所以无人愿意显露。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翻译因为能与另一方共情而面临风险。

  《翻译与近代日本》

  作者:(日)丸山真男

  (日)加藤周一

  译者:陈力卫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6月

  《翻译与近代日本》可以看作是以“翻译”为线索讲述的日本近代史,全书围绕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如何通过翻译引入西方思想展开,同时追溯到江户时代的翻译文化。丸山真男与加藤周一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有趣又不失深度地探讨日本近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折射和社会转型。

  为什么需要翻译?翻译的内容是什么?又该用什么方式去翻译?这些技术型问题实际上紧扣着日本近代思想的核心议题。近代日本在翻译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西方观念,改变了传统以朱子学为核心的思想结构,建立了全新的知识体系,但也正是由于翻译,日本却始终未能建立完整的主体性意识,这成为理解近现代日本困境的一个关键视角。

  《钱谦益的诗文、生命与身后名》

  作者:严志雄

  版本: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在明清历史中,钱谦益是一个暧昧的符号。他既是后世君主深恶痛绝的“贰臣”,也是整理故国痛史的孤臣孽子,又是爱情神话中的江南风雅巨擘。文史学者严志雄在钱谦益沉浸在亡国之痛的诗文中,试图重建钱谦益的精神世界和晚明文学的流风余韵。那些深埋在典故和隐喻中的悔恨与悲凉,在现代比较文学的视角下,重新在读者面前展开。与《柳如是别传》中作为河东君陪衬的钱谦益不同,严志雄借助诗歌重建了钱谦益的精神与人际的生命情态,本书中的钱谦益不仅是在山河鼎革之际,踌躇于儒家伦理与华夷之变的士大夫,也是汲汲于名声和自我形象的文坛盟主,更是在权力与情欲间徘徊的诗人。

  《消逝的光明》

  作者:(英)扎拉·斯坦纳

  译者:石志宏

  版本: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8月

  为什么一战后欧洲的残骸之下,二战的火种会被再次埋下?是否一战与二战间的欧洲诸国早已明白《凡尔赛条约》打造的只是一场短暂的休战?扎拉·斯坦纳《消逝的光明》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欧洲的悲剧并非不可避免,而那些看似失败的尝试却在另一种层面上成了战后欧洲的遗产,并影响至今。而两次大战间的欧洲,并非是等待纳粹席卷世界的空窗期。欧洲沉重的地缘政治遗产和民族主义思想,使得和解与清算常常成为另一种暴力,而且对于政治现实主义的迷信与帝国领土的复杂遗产,反而使国家间的猜忌与误判增加。最终,悲剧爆发时,旁观者也难逃责任与道义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