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京报

入围书单

日期:12-06
字号:
版面:第B03版: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上一篇    下一篇

  《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

  作者:张秋子

  版本:新行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10月

  该书选取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通过16篇细读讲稿深入作品内部,并由此触达更为复杂的文学演变与观念流变,在这场师生共同开启的文学共读中实践文学与真实生活的交互。全书各篇章都从小说中的具体文本展开,次第关联其日常生活的微妙经验,小到那些“走神”“分心”的瞬间,大到生命中的诸多疼痛与无形中潜入意识深处的人生经历,文本与课堂成了某种桥梁,将不同时空下个体的感受相连。这些不同人生的碰撞与复返构成了这本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经典常读常新的源头。

  《悲伤的物理学》

  作者:(保加利亚)格奥尔格·戈斯波丁诺夫

  译者:陈瑛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

  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悲伤莫过于人类封闭了自我,而物品则是对此的具象化。小说中的主人公格奥尔格本来具有进入任何他者思维的能力,但随着诸多事件的发生,他的这个能力不断退化。他在地下室中收藏的物品构成了一种悲伤的物理学。在那些物品中,凝固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人生,得益于主人公的收藏,这些事物暂时不会消失,但它们也注定永远不会被人们重视。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悲伤?这本小说通过前后隐藏的线索和叙事支线,呈现出跨越时代的社会背景,这位保加利亚作家凭借着闪回穿梭的叙事能力,让压抑和忧伤刻入人心。

  《荒野之境》

  作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王如菲

  版本:新经典|文汇出版社2024年5月

  罗伯特·麦克法伦将自然写作提升至了不亚于纯文学的水准。人类历史的源头起源于荒野,然而,荒野的面积在现代社会也正在不断缩小。荒野是危险的存在,是毫无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存在,也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荒野的野性让人们可以直面生存与死亡,同时,人类对荒野的描绘也形成了由地理学和心理学交织的文明历史。对荒野描绘的具体样貌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经过了浪漫主义,启蒙主义,理性时代和现代社会的变化,麦克法伦凭借着精妙的词语和去人类中心方式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在人类看不到的角落,荒野作为一位主人公,具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生命。

  《猫鱼》

  作者:陈冲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6月

  陈冲是20世纪80年代颇具符号意义的演员。大众熟悉陈冲的银幕形象,对她的家庭背景所知甚少。陈冲在这本回忆录里,以克制内敛的笔法向着家族历史征进,从童年时上海的老房子,写到后来旧金山的家;从祖辈的往事写到父母、哥哥,四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史连缀在一起,结成记忆的线索。她用想象力补全了家族历史中自己未曾亲历的画面、场景,投射出一方纸上光影。通过回溯自己的来处、过往(参与过的电影创作、对爱的探索与追寻),她也再次看到自己身上的脆弱与坚韧。基于哀思的记忆和想象激发了她对美的渴望与对艺术的追求。

  《时世逝》

  作者:(德)燕妮·埃彭贝克

  译者:李佳川

  版本: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时世逝》是埃彭贝克通过大量采访难民的素材而凝合创作的一部小说。主人公理查德作为一名退休的古典文学教授,在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一批黑人,于是投身到位他们争取公民权利的活动中。这本小说并非一本常规意义上的政治主题小说,埃彭贝克在《时世逝》中不断以冷静的口吻进行反思叙述,她对更为宏大的时间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如何将拥有共同起源的同类一点点划分成界限分明的“政治躯体”。主人公古典文学教授的身份或许也与此相关,人类只有以重返巴别塔之前的方式看待同类,才能真正走向和平的相处。

  《我的皮村兄妹》

  作者:袁凌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社

  2024年5月

  近年来,底层劳动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正在引发广泛关注。在先后涌现的个体式自传或纪实外,作为整体性的新工人文学写作却一直未被深入讨论过。该书聚焦的正是这一议题。作家袁凌用七年时间深入皮村生活,记录下文学如何照进了这些北漂打工者的人生。相较于某种乌托邦式的刻画,该书难得地看到了这些打工者如何在劳动性生存与创造性生存之间摇摆。透过13位工友的个体故事,读者亦能从中窥见皮村文学小组成立10年间的变迁。文学从来无法悬浮于生活之上,皮村小组间的内部联结与共生支持,共同维系着该群体文学创作的根基,且逐渐成为超越实体意义的、更为坚固的精神家园。

  《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

  作者:朱琺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

  也许是溽热的空气扭曲了视觉,也许是幽深的密林培育的无知只能用想象来填补,无论是哪一种也许,朱琺的《安南想象》都在安南大地上创造了一座文字的迷宫。在这座迷宫中,游荡着人面蛇、飞头蛮、果然、马留等等诸如此般的奇兽异怪,即使是人们自认为本该熟悉的事物,像人类,像大鱼,在想象的安南中也变得陌生,正文之外的双行夹注,让这本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跳跃的小说,似乎又多了一种第四人称的叙述。现实与想象若即若离,一如那些奇怪之物介于有与无之间——也因此,这世界本该有趣而丰富得多。

  《伦勃朗的眼睛》

  作者:(英)西蒙·沙玛

  译者:黄格勉 林晓筱

  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5月

  伦勃朗是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之一,他的画为什么具有穿透灵魂、深邃动人的力量?画家是如何通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伦勃朗的眼睛》聚焦的正是这一段漫长的旅程。艺术史名家西蒙·沙玛综合大量历史文献和图像学资料,将伦勃朗放置在16-17世纪的历史与时代坐标中,形成了这部融合历史、艺术与人物的传记作品。伦勃朗纷繁复杂的经历与近400余幅画作形成互文,映照出一个作为天才,而远非圣人的伦勃朗。这是透过伦勃朗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与生命,也许这正是为何他的艺术能够经久不息地打动我们。

  《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

  作者:(英)柯律格

  译者:梁霄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

  气韵生动是独属于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吗?油画的观念与技法只存在于西方艺术中吗?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东西二元论的叙事,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回音室》试图打破这一固化的视角,以全球化的眼光颠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固有认知。柯律格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指出中国古代画论实际与彼时西方的思想潮流不谋而合。这些艺术理论与研究一道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互相影响与形塑,成为一种回音室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回音室》并非简单地呼吁打破二元观念,更重要的是回到东西方艺术相遇的若干关键历史时刻,从而看见这一对概念是如何形成及演变的。

  《黄专全集》

  作者:黄专 著/巫鸿 主编/

  方立华 郭伟其 执行主编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黄专是美术史家、评论家、策展人,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与思考者。本书是黄专的编年文集,全面收录黄专的美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文章,包括生前公开发表的论著以及未付梓的讲义等遗稿。全书分三卷四册,《超越与对话:论当代美术》(上下)《艺术行动者:论当代美术家》《传统与流变:论美术史》。自上世纪80年代起,黄专就开始撰写各类评论、策展,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他以自己的工作记录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其生平与著作也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文献。关注与阅读这套书也是聚焦与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绝佳契机,因为它不仅是黄专的作品集,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思想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