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京报

入围书单

日期:12-06
字号:
版面:第B02版: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上一篇    下一篇

  《变得厉害》

  作者:刘天昭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

  刘天昭的《变得厉害》收录了2021年到2024年创作的百余首诗歌。这些诗充满足够的真诚与生机(即便是以“落日深情”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看似琐屑的日常细节中,在一切都发生巨变的喧嚣中,感知生命存在的复杂难解,又会偶然在某一瞬间获得启悟般的清醒。诗集中,作者多次写到自身对衰老的觉察,那种“薄暮冥冥之感”,以及那些让人厌倦甚至恐惧的时刻,但突然之间又清晰地直觉到,生命的维度远不止如此。

  《大地中心的人》

  作者:童末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

  “这本长篇小说,是基于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凉山彝族社会的了解和想象。”而故事就在“了解”(历史事实)和“想象”(纯粹假想)的中间地带萌生并展开。在这个充满族群之间文化冲突的故事中,作者深入彝族的独特信仰与生存法则,又通过主人公铁哈的事迹,弥合了冲突。铁哈原名冯世海,本是汉人,被彝人掳进山,十五年后逃跑,最终“他渐渐有了两个名字:诺苏叫他’铁哈’,汉人叫他’冯先生’。两个曾彼此隔绝的世界开始在他身上汇合。”这一汇合消弭了由“身份”带来的立场,以及由所谓立场造成的无尽止的冲突。

  《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

  作者:(德)罗伯特·瓦尔泽

  译者:庄亦男

  版本: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雅各布·冯·贡腾》的内容大概率与作家罗伯特·瓦尔泽本人在仆人学校的经历有关。这本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原始心灵如何在社会训教的约束下被塑造的过程。主人公雅各布来到仆人学校接受教育,这里所有教育的唯一主题便是“男孩们应该如何举止得体”。这种训教方式无疑是对自由心灵的束缚,让人渐渐丧失自我的个性,但瓦尔泽又以幽默讽刺的口吻勾勒出舒适的场景,从而让我们意识到那种可以逃避自我思考的舒适生活所具有的迷惑性。这本书以辩证的方式思考了规则与约束,以及更为宽广的心灵世界。

  《十二字节》

  作者:(英)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苏十

  版本: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4月

  作为一个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十二字节》中讲了许多“故事”,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写《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晶体管、AI(人工智能)、《圣经》乃至佛教信仰……对她来说,这一切都应被讲述,因为如果想知道“我们是如何抵达当下的”,“未来将去往何处”,这些领域都应关联起来,而且在根本层面看,即“人之存在”或说“我是谁”的层面,这些内容本就是一体的。在对AI的不断思考中,珍妮特·温特森关于人之根本特质这一问题给出结论:“我们最终剩下的是爱。”

  《维吉尔之死》

  作者:(奥地利)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梁锡江 钟皓楠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维吉尔之死》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最重要的小说,延续了他在第一部小说《梦游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在一个“价值崩溃”的时代,一个自私冷酷、苦难重重又深陷虚无的世界,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布洛赫借用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形象,讲述了一个将死的诗人是如何寻求救赎之路的。在虚无和死亡的逼迫下,维吉尔幡然醒悟般洞察人生之苦,认为自己所写的《埃涅阿斯纪》不过是一种“服务于美的艺术游戏”,而只有“发现自己灵魂中的神性”,回归“绝对存在”,救赎才可降临。

  《诗歌的坏时代》

  作者:(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黄雪媛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2024年1月

  《诗歌的坏时代》基本以写作时间编排,从布莱希特15岁到其去世的1956年,电影片段般排演出布莱希特的一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且有矛盾之处,但当时过境迁,他的这些具有“私人性格”的诗依然可以给后世带来一些必要的提醒,比如他对独裁者希特勒的讽刺(“粉刷匠”),比如他对时代之黑暗的清醒认知,比如他对流亡经验的书写、对战争本质的洞察……由于人的贪婪习性,这些记录不仅没有过时,且显得越发重要。

  《一只乌鸫在歌唱》

  作者:(英)R.S.托马斯

  译者:李以亮

  版本: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3月

  “诗人”和“牧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共存于R.S.托马斯身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写作样貌。作为威尔士人,他用诗性的笔触反复摹写自己眼中的威尔士风光,深入挖掘威尔士的历史,强烈反对英格兰对威尔士的征服与驯化;而作为牧师,他同时又将目光从外在的冲突中收回,回转到内心,祈求与上帝连接。如托马斯所说,“最好的旅途是向内”,在这一旅途中,他意欲通过自己的智识辨析人之存在的本质,试图获得“光明之恩典”。

  《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作者:刘宸君

  版本:后浪文学|九州出版社

  2024年3月

  《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是一本身后之书,也是一本生命之书。2017年春,19岁的刘宸君在登山旅行途中遭遇大雪,被困于洞穴,最终没有生还。然而正如本书的出版说明,“不将此书定位为纪念文集,而是将作者以首次出书的文学新人来看待”,本书的核心,是刘宸君独特文学之创造的展现,是她对生命本真的挽留与追寻。无论是书中的游记、诗还是书信,都可见作者的“直心”,其灵魂的纯粹之光亮。

  《蒙辱》

  作者:(美)阿亚德·阿赫塔尔

  译者:陈思安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4年8月

  《蒙辱》是阿亚德·阿赫塔尔的第一部剧作,获得2013年普利策戏剧奖。该剧之所以如此成功,部分原因在于阿亚德写的是自己。作为巴基斯坦裔美国人,阿亚德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双重身份”问题,而这一问题被巧妙地放置在了他的故事里。在《蒙辱》中,不只有第二代穆斯林移民,还有犹太人、黑人,以及美国白人。不同种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冲撞又试图缓和,而后再次冲撞、爆发……这让我们看到,人是多么容易被困在一个“身份”里,而想跳出来又是多么艰难。然而,一个个困在自我身份中的人,所带来的必然是冲突,只有扔掉外在标签,放下肤色、文化甚至信仰的隔阂,看到人这个物种之间的“共同本质”,才可长久共存。

  《你们去荒野》

  作者:赵松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8月

  赵松的短篇小说集《你们去荒野》保持了一贯的写作水准。在这个短篇集中,赵松书写了一群身份各异的形象,想把画作背景涂黑的画家、在邮件中谈心的人、在微信通讯录中等待严肃回复的男人……他们内心的遭遇在每个人的日常中都有可能发生。这些故事都具有现代城市生活的背景,而短篇集却名为《你们去荒野》,则是让这些现代生活的外壳脱落,从而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展露人类最原始的心灵需求和彼此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