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如果食品生产许可证能办,怎么才能办;如果不能,又是因为啥?”10月30日,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郭村,52岁的姚江(化名)说。
据报道,2022年,姚江与人合伙投资千万在村内建厂准备生产食醋,没想到食品生产许可证迟迟办不下来,一拖就是一年多。为此他多次申请,甚至一纸诉状将属地市场监管局告上法庭,“胜诉了,仍旧没拿到许可证,至今无法开工生产。”
投资千余万建醋厂,厂房租好了,设备买好了,却因为一年多时间都办不下来食品生产许可证,最终走到合伙人撤资、设备落灰这一步,令人唏嘘。并且,吊诡的是,对于迟迟办不了许可证,不仅姚江不知道原因何在,当地相关部门也都在“喊冤”。
辉县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称,“责任不在该局,局里也未设置门槛、障碍,而是在上级核查组”;然而,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则表示,此事属于属地管理,并提议当地市场监管局安排外地核查组核查。这一幕,很难不让人往相互“踢皮球”的不良作风联想。办理食品许可证的现场核查人员,究竟该由谁派出,厘清这个问题真那么难吗?
对于为何未到场核查,有的核查组组长竟然称,“当时孩子升学,其在送孩子”。一边是企业苦等不来证件,面临“生死存亡”,一边却是核查人员因个人琐事和种种经不起推敲的理由轻率地拒绝核查。这显然与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倡导的“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格格不入。
事已至此,当地更高层面的部门或有必要介入调查,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说法——能办就该尽快办好,不能办也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同时,畅通其中可能暴露的行政审批“梗阻”。
并且,对于各方的履职情况也该有全面调查,涉及不当履职,或存在失职渎职的情况,就该依法依规严肃追责。要知道,此事影响的已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也是一地的营商环境形象和企业的发展信心。对于其善后,绝不容怠慢。
□羽木(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