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莉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8日 第 08 版)
访豫章书院,何时去都是好时候。豫章书院是新近成为南昌文化新地标的一处建筑。书院位于象湖湖心岛,那儿是南昌城的极佳位置。湖心岛宛如绿宝石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
我喜欢在傍晚去那一带。那里的暮色比高楼林立的市区要绚丽得多。三三两两的人伫立在通往书院的浮桥上眺望。由多只钢浮船组成的浮桥,引发着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有豫章书院在,湖心岛的空气里也弥漫着书香。书院新修的建筑,墙体是浓重的赭红。主体“豫章堂”楼高三层,还有“钟陵轩”“隆兴斋”“洪都厅”“雅望亭”等建筑。石碑上刻着“章水文渊”字样,是1719年康熙为表彰当年的豫章书院而亲笔御赐。
江西境内大小书院古迹极多。最负盛名的,是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及豫章书院。四座书院中,其他三座都保存完好,唯始建于南宋的豫章书院,于1962年改成中学,在岁月更迭中无存。南昌有老街“书院街”,幼时的我常在那儿玩耍,街上的南昌第十八中学正是豫章书院旧址。街还在,书院已不存。
2024年起,复建豫章书院的好消息传来。不久,象湖西岸的路上开始出现大量施工人员,以及钢材、水泥板、起吊机等。散步到此,就见有船一趟趟往返湖上运送材料。
复建的豫章书院向市民开放。前往书院的路上,总能不断遇到慕名而来的人:有牵着风筝的少年;有坐在轮椅上穿得簇新的老人;还有孩童,趴在大人肩头哭,可一转头看见书院就笑起来。一座书院如此接地气。时代之变,于书院的布局和功能变化即可窥见。历史上的书院,出入者多为大学者、大文人,而眼前的豫章书院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里将成为市民自习、阅览、饮茶及专家研学交流之处。如同一所市民大学,今日的豫章书院为本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
一座城市有了书院,就如在一张文化的宣纸长卷上落下深红印章。它不宏大,却清晰、庄重。见到那印痕,才知文化源流的特点与细节。历史上滕王阁被毁28次,依然有一次次的重建,依然矗立在赣水之滨。豫章书院也是如此。从这些文化地标的一次次复建里,你会看懂文脉一直繁盛绵延的某种密码。那密码,在时空深处,熠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