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8日 第 08 版)
我去杭州的大马弄逛早市。那里算是老城区。早市上人声鼎沸、店摊密集,琳琅摆开当季事物。桂花是一枝一枝,幽幽飘香。佛手金黄鲜亮,堆成了小山。买了几只佛手,还买了菱角、花生,山核桃刚刚上市,也买些尝鲜。不一会儿,便斩获颇多。
在巷子转角,遇到一位老婆婆在卖竹篮。细看,竹篾剖得很光滑,编得也细致,看得出来是老手艺人的活儿。买了几只,刚好可以盛放佛手,装菱角、花生。与老婆婆闲聊,得知她家里人就是篾匠,一辈子靠这手艺生活,现在就住在滨江的西兴古镇。
西兴我去过,那是钱塘江南岸的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官宦商贾汇聚于此,往来或停留,西兴也因此繁华一时。镇上的老街紧挨水道,街上小店很多,有卖酱鸭的,做白铁罐子的,还有箍木桶脚盆的;面馆、小吃店也多,巷子里常年飘荡着香味。老街上还有一门手艺,叫“萧山花边”,那是一种用纱线编结挑绣出花边的手艺,以前做的人多,现在仍会这手艺的人已经很少了。
杭州这座城市有一点很好,城市再发展,却依然藏着大马弄、西兴古镇这样意趣盎然的地方。这让我想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非遗馆”)——也是珍藏手艺记忆与烟火生活的地方。非遗馆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是杭州新晋的城市文化地标,浙江图书馆、浙江文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聚集于此。
在非遗馆做过两次分享,都跟我写的书有关。我曾去浙南、闽北寻访过廊桥,沉醉于山水之间的廊桥之美,也被建造廊桥的匠人技艺打动,写了一本名为《流水辞》的书。非遗馆的薛老师,家乡就在浙南泰顺,那里有很多廊桥。薛老师曾做过廊桥的研究,知道我写了一本关于廊桥的书,便邀请我去做分享。当我讲到台风暴雨摧毁廊桥,周边的群众自发沿河打捞抢救廊桥木构件时,许多听众眼里泛着泪光。当我讲到修廊桥的年迈木匠师傅带领着徒弟,和廊桥专家、普通民众一起,终于将廊桥修复成功的时候,大家既感动又高兴,纷纷鼓起掌来。
在非遗馆里,我看到了每种技艺背后的情意与珍重。仙居的无骨花灯,是工匠一针一针在纸上刺出来的。纸面细细密密的千百万个针眼,构成了花纹图案,花灯的光就从这针眼之中透出。花灯虽小,一盏灯的制作,要花去一个人大半年的时光。
我也看到来自我家乡常山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喝彩歌谣”。在结婚、房屋上梁、乔迁新居、开业、祝寿、大地丰收的日子,人们邀请喝彩师出场,大声喝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福也——”“好啊——”喝彩师与众人一唱一和,声震天地,高亢热烈的喝彩声里,藏着多少平凡人生的希冀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非遗馆里漫步,我看到竹编,就想到大马弄卖竹篮的老婆婆;看到萧山花边,就想起西兴古街的老居民们;看到廊桥,就想起我曾采访过的一事一生的众多修桥匠人;看到喝彩歌谣、无骨花灯、西湖绸伞、天竺筷,就想起无数的烟火日常,不尽的生活情趣。杭州这座城市一直在生长,也一直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敬重收藏着,收藏在有形的建筑中,收藏在无形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