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月自何处明(大地风华)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0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克扬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6日 第 08 版)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故乡月更明只是美好的想象,是在特定时刻对特定空间的联想。农历八月十五,与地点无关,是与时间有关。   在什么“地方”看见月亮是个问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是“海上明月”才这么特别,对于那些不怎么出海,甚至没怎么见过海的中国古人尤为特别。学者们没少争议,《春江花月夜》是江南还是江北?这关系到什么角度可见江海之交的月出。不过最震撼我的,不是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是我从没有过这样的赏月经验——诗人所在之处,至少得是城市的远郊,荒林孤沙,一无所有,景物才能分外震撼。这首诗号称“孤篇盖全唐”,月亮和它周遭的关系也是,月色笼罩天地间的一切,就像闻一多所说的那样,让诗篇有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   要不然的话,甭管是怎样讲究的现代景区,也只能在人工化的环境里望见月亮——这也联系到家喻户晓的一句唐诗:“床前明月光”。那诗意没的说,但若细询这首诗的语境: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街区、哪种住宅、什么样的家具?对于诗意也有种种影响。   从李白的生平经历看,我认为这首诗不大可能是在长安写的。关于它的创作地,有安陆、广水、扬州等说。更能激发我们兴趣的,是更具体的“在哪赏月”的疑问。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这首诗有两字不同:床前看(不是“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不是“明”)月,低头思故乡。问题来了,是在床前“看”月,还是月光洒到床前?诗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是城市还是乡村?因为这关键信息的差别,有了多种多样的解读。床,可能是卧具(和今天一样)、坐具,也可能是井床(那就是在室外了)。有人甚至觉得,唐朝的民屋幽暗低矮,床前根本就不可能洒满月光。   也许,诗意不能太当真。事实上,人们现在不那么在乎“看见”中的诗意了。半夜醒来,在旅馆电视“前”看见月光,甚至在电视“里”看见月亮,有差别吗?即使在室外,偶然抬头,往往也是把手机转向月亮,那其实是手机看见了月亮,而且比你看得更“清楚”,拍到放大很多倍的月亮,方便在朋友圈分享。小时候,我举起望远镜看月亮的细节,那令我“啊”出声的美妙光景并不能永存。也许正是那一刻转瞬即逝,才会让人目不转睛盯着它看。现在,再高清的月亮图片,恐怕也只能赢得你的一瞥,然后你就转头去看其他各式各样的“月亮”了,譬如让你联想起月亮的冰皮月饼、月球灯……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更关注在何处“举头望明月”,而不必是“欲上青天揽明月”。近些年不乏一些商业项目,以“月”为噱头,好像真的征服了这颗孤独的星球,让它专属某些人工化的住宅或旅馆房间窗户了。实际上,在那里你能看见星空就算不错了。   我做了个梦,梦到我又回到了多年前夜半的小屋:屋里很黑,窗外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