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9日 第 07 版)
警惕假借慈善名义违规募捐
近期,笔者在县城和农村的菜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所,遇到了一家网络平台有组织的“地推”募捐行为。该组织人员以发放马扎等小礼品为诱饵,借用群众个人手机,擅自将预设的募捐话术及募捐链接通过微信“群发助手”发送给数百个聊天对象,并发布朋友圈。有些微信好友看到链接后就点进去进行捐款,有的链接累计捐助金额近千元。
为提升成功率,该组织多选择外表靓丽的年轻人员进行游说,推销中频繁使用道德绑架、情感施压等方式,还利用现场围观氛围迫使对象配合转发。其募捐页面冠以“官方指定筹款平台”的字样,或展示伪造文件以骗取信任。经笔者核实,该平台只是备案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假借官方名义涉嫌虚假宣传和违规募捐。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并及时处理此类问题,防止群众上当受骗。
辽宁大连市 刘沛涵
农村广播宣讲科普应做好“翻译”转化
周末回农村老家,听到村里的广播向村民播报农业科普信息,由专业播音员念新闻稿。但是,播音员语速较快,广播的音响效果也一般。笔者用心听了一会儿,听得十分模糊,不知所云。
现在农村老人较多,平时听的、说的也都是方言,那些与他们权益相关的法规条文或科普信息,即便拿在手里,也未必能完全看懂,单是听广播更是难以理解。宣传宣讲工作要讲究技巧,必须针对对象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不加变通地照本宣科,只会流于形式。
农村广播应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村民能听懂、易接受。建议由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把那些涉农法规条文“翻译”一下,对村民进行播报讲解。对于难以通过广播进行宣讲的内容,则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走村入户进行宣讲。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把党的各种惠农政策如实传达到位,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云南昆明市 祝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