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油爆双脆”漫谈(多味斋)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20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张 钊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8日 第 20 版)

  若说中国菜里哪一道最难做,必有老饕会举鲁菜中的“油爆双脆”出来。其主料并不复杂,一个是鸡胗(若寻不到大个鸡胗,用鸭的也行),另一个是猪肚仁,都要打上深细的十字花刀,滑油至半熟后用九成以上油温爆炒、烹汁,兔起鹘落,便要出锅。吃起来胗子韧脆,肚仁爽脆,葱姜蒜的香气与高汤的味道在先,略嚼之后,又托出原料本身的鲜味来,口感很是奇妙。近来,北京的店家碗芡里还要略加米醋胡椒,增一重小酸辣的口味,去腥添香,别有风味。   济南本地另有一种“汤爆双脆”的做法,同样原料,用清汤汆熟,配卤虾油吃,更为爽口。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里就有“集脆羹、三脆羹、双脆羹”和“双脆石肚羹”等名目,其详情已难尽知,查其上下文总连着“盐酒腰子”“焅腰子”等菜,猜测起来这诸“脆”的原料里可能也有内脏吧。   一般菜谱里讲这道菜的渊源,都要溯及袁枚《随园食单》“猪肚二法”中的“北人法”。川菜的火爆肚头、湘菜的酸辣肚尖、徽菜的生炒肚尖等,均自此而来。梁实秋《雅舍谈吃》里说双脆该用羊肚,猪肚便要逊色。一家之言,未必可信。至于加入鸡胗,据当年的“名厨市长”周大文在《烹调与健康》中回忆,应该是民初天津“明湖春”饭馆的屠忠江师傅首创。由于原料成熟时间不同,要想多添这一重微妙的脆感,并非易事。后来多至6到8种主料的“全爆”,大概也是由此衍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京、鲁两地的馆子都很难见到“油爆双脆”了。与此同时,许多所谓“菜品创新”走上了堆工本、堆原料的道路,毕竟这是成本够就能办的事儿。真要靠人、靠积淀的活计,反而式微了。   去年中央美院的老院长靳尚谊先生看毕业画展时曾发问:“国画系怎么都是工笔,大写意到哪儿去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工笔画工期长,程序繁复,一笔两笔出错,不难遮掩,磨上个把月,结果总不会太差。大写意画一张可能三五分钟就了事,可要在这三五分钟内笔墨精神丝毫不懈,背后没有十年功夫拿不下来。即便有这功夫,到临头也难保没有败笔,容易被评判者揪出来。“油爆双脆”也一样,要在三五秒内把两种料都爆到刚熟,还要裹匀碗芡,总得要十来年灶上功夫。临场手稍微一抖,可能就“翻车”了。麻婆豆腐配龙虾,甭管好不好吃,看在龙虾的面子上,菜价就低不了。但胗子、肚仁能值几个钱?不懂这背后奥妙的,谁肯买账?   餐馆做菜,若只在那些一望而知的表面功夫上拼命“内卷”,真本领反而没人在意了。可中国菜的精髓,恰恰不在于食材的高贵,而在“油爆双脆”那“三五秒”的功夫,在百余年来从刀工到火候的匠心传承之中。您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