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文宪老厅长抱着一摞厚重的书稿,精神矍铄地坐在我面前,郑重邀请我为书作序言时,我的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波澜,这位八旬老人怀中抱着的,哪里是书稿?分明是他近二十年在家乡倾心耕耘的心血!他计划为柏树沟编纂上、中、下三册书籍,其中下册,便是眼前这卷汇聚了各路贤达智慧与感怀的文集。杨老着重阐述了基于“共建共享”核心理念的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之路,并特别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在理念层面的探索与引领,而他则在家乡的土地上深耕实践。听闻此言,我诚惶诚恐,如坐针毡,惶恐于他对我一个无名小辈的抬举,却也对参与书稿的共创顿生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与杨老,虽角色不同,却早已在振兴乡村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成为志同道合、并肩前行的伙伴。怀揣着敬仰中的忐忑,我试图以书稿为径,基于杨老18年来在柏树沟的躬耕进行盘点、梳理与发现,站位未来看当下,以趋势思维解锁柏树沟,开启这段文字之旅。
旅程的起点,自然是从用心阅读书稿开始。掩卷之际,心绪难平:其一,文集作者阵容之“豪华”令我震撼:多为杨老的同窗挚友、昔日同事,皆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有洞悉时代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有经验丰富的各级领导干部,有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有造诣深厚的艺术与建筑专家。如此大家云集、群贤毕至,汇聚成册,心境自是百感交集。我瞬间感觉,这不正是柏树沟文化的一场盛大“共建”吗?其二,作品中呈现的图景,俨然一幅幅柏树沟版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浓郁的乡土人情。噢,我豁然开朗——杨老抱着的书稿,正是他在退休时宣告的:创造“生命里冬天的童话”的字证与图解啊!
沉浸于这场酣畅淋漓的图文盛宴中,我的思考变得立体而具象。对杨老近二十载的执着坚守与坚定信念,逐渐勾勒出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三个关键维度,为我们解构“农林文旅康教”融合发展的柏树沟MVP(最小可行产品)实验与“共建共享”模式的精髓提供了钥匙。在此,我特意在“农林文旅康”之后加上一个“教”字,意在强调: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的形态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而乡村、自然与教育的链接变得空前深刻。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教育革新与乡村文明复兴,正是重塑其魂魄、奠定其未来的根脉所系。
维度一
空间进化新场域——“三生自洽”的柏树沟样本
柏树沟,顾名则见其模样,一条长满柏树的沟,居侧则是匠心独具的河东经典建筑——靠崖窑,以林为基,以窑为居,脱胎于道家源起的吕洞宾故里,毗邻艺术圣殿的永乐宫,这样的空间气质,承载Al时代的农林文旅康教的融合,空间进化既是其禀赋所在,更是时代使命。这里借用山西省林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森林康养的倡导者、力行者李吉龙先生的一首词来表达柏树沟进化的基因密码:
《沁园春·绿钥涤尘》
蜗角蝇头,霓虹锁夜,心海惊潮。
叹营营役役,形骸俱倦;
纷纷扰扰,块垒难消。
霾压重楼,尘封倦眼,何处清泉洗郁陶?
循幽径,向千峰深处,绿钥轻敲。
林涛漫涌如韶,引万树青襟拥寂寥。
任苍崖古木,澄怀似雪;
苔痕石罅,静气明眸。
涧语梳忧,松风拂虑,六尘千钧一羽飘。
登临处,算青峦价重,岂止金瑶?
——自《山西农民报》
借用李吉龙先生这首表达树林作为疗愈现代病的“绿钥”,印证柏树沟以林为基的生态优势需要被发现共建设再放大并持续进化为“生命力能量修复场”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杨老带领下的柏树沟共建共享实践中,生命、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的“三生自洽样式”生动地呈现出来。
以生态为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生活为核心的人与人共生共乐;以生命为主体的人与自己的自在自洽。
柏树沟的蜕变,本质上是将抽象的、面临系统性危机的“乡村”概念,通过聚焦于一个具体地点(柏树沟这个场域),并运用“三生”(生命、生活、生态)这一整体性、人本性的哲学理念进行根本性重塑。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新(建新房、修路),更是构建了一套将人的发展(生命)、人的福祉(生活)与自然环境(生态)三者深度绑定、相互滋养、协同共进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三生自洽制式)。这套制式确保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使柏树沟这个具体的空间超越了衰败,获得了新生,成了一个生长活力、宜居宜业、生物多样态和合的“乡村新公共空间”的典范。
与杨老交流中欣喜地获知,柏树沟的生态餐饮已由年轻人运营,新生代通过短视频已经为柏树沟带来了新的商机与生机,有了新质生产力,这样的场域进化,这里的业态生长,已见顺势之态。
杨老引领下的柏树沟不仅是老人欢聚的场所,更在成为新生代施展才华成长作为的创意创业空间,这样跨年龄段的合创,也在悄然破解着文明转轨期的代际冲突、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代青年创就业困境中的微光,而这束光,恰是正在发生的未来。代际合作,或是空间进化的核心驱力。
维度二
村庄造心新动能——山村抗衰的桥头村案例
作家熊培云在《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写道:“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一个被时代忽略,又被时代影响,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在我看来,杨文宪老厅长的家乡芮城县学张乡桥头村也是这样一个村庄。和千千万万个正在走向凋敝、正在空心化的中国山区村庄一样,这个村也在老龄化,大量房屋也在闲置。不同的是,杨老回去了,更多的人去了,更年轻的人在这里有了新发现,于是便有了群贤毕至。
柏树沟正在由建设走向运营,桥头村因为有了杨厅长这个归乡人,让柏树沟成为吸引八方各路新乡人,也让所剩无几的一老一小原乡人产生了好奇与盼头。
在深度文明转轨的当下,乡村会在自然而然中多样态的存在,或荒芜,或仅存生态或生产的功能,而村庄会凋敝,消失,演进。在柏树沟所在的芮城县学张乡桥头村,凋敝与新生同在,柏树沟里的归乡人、新乡人、原乡人在空间的更新迭代中交流交互,人聚集的村便是庄,村庄是活跃的,跳动的。
柏树沟的开发,尊重自然肌理,遵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观,让树林、土崖、水系作为底色与永续资本。在生产上,通过农林文旅康教的多元产业融合,以非传统农业元素的文互为基,洐生出业态上的生态性;在生活上,以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为基,完善现代生活设施,营造富有归属感、人情味的社区氛围,让拥有自然之美、自产健康食材的乡村比城市更舒适、更惬意。
维度三
乡贤创境——回归自我的退休新境界
柏树沟的一切发生、生发、生长、成长,都是杨文宪老厅长退休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柏树沟的故事,就是杨老在退休后回归自然发现自我的再生与再创造。
退休,是个重大的题目,尤其在日益老龄化的当今中国,杨老的退休活法应该是一个值得品读的现象级。
第一,他实实在在退休了,退得很彻底。从厅长岗位退了,退回出生地,成为新村民,新农民,退回柏树沟,解了乡村振兴中最难的一道题,即:人口过疏型山区乡村的村庄再生。这道题并无标准答案,但杨老的心法(心在家乡停放,回归故里,为乡村造心,让村庄再生)算是一种解法。
第二,他不是简单的退而不休,而是给了退休一个新解,杨老退休打开了生命新的启动键,他在自然里康养,在劳动中健身,在天地间生慧,活化桥头村柏树沟这个中国小局部里的一隅,也在八旬高龄时让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偏隅山村,照亮我等后辈前行的人生路。
杨老的退休解读:发现新的自己,创造新的风景,开启新的旅程,一场生命的再出发。
第三,给了退休后的生命一种值得借鉴的状态。向老的姿态和姿势是“老年养慧”的课程。
如此研读杨老之与退休,其实是想在乡贤创境的人生道路里找到与自然共生、与时代偕行的活法,当然,这一定是一种新势能。
作为“退村以休”的典范。杨老既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资源整合者、实践推动者和精神领袖。他搭建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如文集的编纂本身即是);他躬身力行,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他穿针引线,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他以身作则,点燃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杨老的存在与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乡贤”的内涵——他们是知识、资本、情怀返乡的桥梁,是激活乡村内生力量、营造优良发展“境遇”(环境与机遇)的关键引擎。
杨老退休演绎出的柏树沟、桥头村的故事,远不止于一村一地的变迁。它是以杨文宪老厅长为代表的一代人对乡土深情回馈、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冬天童话”的壮丽诗篇。这本文集,承载着智慧的火花、实践的结晶与深厚的情感,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它昭示着: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只要方向正确、情怀深植、众志共建、成果共享,凋敝可逆转,田园可重生,乡土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柏树沟的故事,是过去时,进行时,未来时,柏树沟的演变与进化还在持续中,有了柏树沟的桥头村,依然是千千万万个村庄里的中国的小局部,它的兴与衰,是自然的,更是人文的。
杨老的不老心,正牵引着更多后来人给无数个类柏树沟这样的场域以不息的生命力。
志之所趋,虽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唐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