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北席村的生态葡萄园基地里,一串串紫黑饱满的巨峰葡萄挂满枝头。种植户陈晓燕随手摘下一颗递过来:“尝尝,不用洗,咱这葡萄在地里就能直接吃。”这一口清甜,更是全村人靠葡萄“串”起好日子的见证。如今,这里的葡萄藤不仅爬满了千亩田野,更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致富路。
北席村的葡萄故事,始于陈晓燕25年前的一次尝试。2000年,经过多方考察,陈晓燕发现家乡的土壤、水、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葡萄生长,而葡萄种植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2001年,她种下第一株巨峰葡萄苗,从此与葡萄结下不解之缘。
从最初的小面积试种到如今120余亩的果园,陈晓燕始终坚守“绿色”理念,别人图省事打除草剂,她偏要雇人扛着锄头、开着机器一点点锄,120亩地每年多花几十万元人工费也不心疼;别人靠化学农药防病虫害,她琢磨出“组合拳”:给葡萄套上透气袋、搭起遮阳棚、拉起防鸟网,连灌溉都用深井水喷灌,就为了那口“能直接吃”的安心。“我一直坚信,只有种出绿色、健康、美味的葡萄,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陈晓燕说。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陈晓燕又相继引入蓝宝石、玫瑰香、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和成熟时间,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实现了葡萄的错峰上市,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在她的果园里,不同品种的葡萄有着严格的“作息表”:巨峰葡萄要在花期疏花,每串仅留一斤半,保证养分集中供给;蓝宝石葡萄怕晒,得及时套上透气的纸袋;阳光玫瑰最“娇贵”,控制挂果量,甜度自然达到18度以上。
如今陈晓燕的葡萄园,年产量超过30万公斤,产值达300万元,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远销周边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到周末,园子里格外热闹,城里来的游客提着篮子摘葡萄,随手摘一颗塞嘴里,“甜!放心!”这话听着,陈晓燕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谈及未来,她眼中满是憧憬:“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步推进露营项目开展,让更多人尝到健康又美味的葡萄,让田园经济焕发更多活力。”
“一个人的富裕不算富裕,大家都富裕才是真富裕。”这是北席村发展葡萄产业时的共识。在陈晓燕的带动下,200多户村民跟着她种起了葡萄,1500多亩的葡萄园连成片,成了北席村最亮眼的风景,特色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为了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红利,村里牵头成立鸿富康绿色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合作社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制定种植标准、推广绿色生态管理技术、开拓销售渠道,全力打响“北席巨峰葡萄”品牌。党支部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协调资源、对接市场,合作社则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让分散的种植户拧成了一股绳。
如今的北席村,葡萄不仅结在藤上,更“长”成了产业链:果园里摘葡萄的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火了,周末的采摘游成了新时尚。村民们通过合作社学到了技术、降低了成本、拓宽了销路,收入稳步提升。“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干,心里踏实!”这是村民们最实在的感受。
站在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下,陈晓燕望着远处规划的露营地,眼里闪着光:“不光要让更多人尝到咱的葡萄,还要让他们来咱村住,看看这田园风光。”从一颗能直接吃的葡萄,到千亩连成海的果园,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村人的抱团,北席村正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把乡村振兴的故事写得越来越“甜”。
任超杰 冯鸽 刘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