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省政协静乐县驻村帮扶工作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从神峪沟村到五家庄村,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一张张笑脸、一垄垄绿意、一份份档案,无不诉说着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的温度与力度、深度与高度。这不仅是一场脱贫攻坚的接力赛,更是一场乡村振兴的马拉松,省政协人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坚定信念,在静乐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帮扶故事。
筑牢防返贫底线:用制度温度守护民生底线
“不是他们,我家就陷入了困境”,神峪沟乡神峪沟村61岁的李丙义老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的初心与使命。面对突如其来的心梗手术和16万元医疗费用,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为其办理低保、纳入监测、减免费用,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如同及时雨,让这个濒临返贫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这样的故事在静乐县帮扶村不胜枚举,背后是省政协建立的一套科学完备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
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全面”与“精准”。工作队对脱贫户、监测户、生产困难户进行全面走访,建立“户户档案”,详细记录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更为可贵的是,工作队不仅停留在数据采集层面,更通过定期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全面梳理遗留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在神峪沟乡张贵村,年轻的李晋峰面对父母双双患病的困境时,帮扶队迅速将其列为突发严重困难户,联系医院、组织捐款、办理低保,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帮扶工作的速度与温度。
对外出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同样细致入微。工作队主动搭建信息平台,与太原市劳务市场建立长期联系,定期推送优质岗位;建立村级劳动力分层台账,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更令人动容的是对务工人员家庭的关怀——建立留守老人定期探访机制、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及时发放补贴,多管齐下的举措切实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体现了省政协帮扶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为民情怀。
培育特色产业: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段家寨乡五家庄村,600多亩绿油油的豆角在拱形钢架下茁壮生长,构成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这片由山西百菜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经营的蔬菜基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连片租赁农户土地,采用双滴灌新技术开展规模化种植,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为农户带来了稳定收益。
2025年,静乐县从衔接资金中切出300万元补贴30亩以上种植户,每亩补1000元,种植面积3500亩,覆盖8个乡镇32个村,180户监测户和脱贫户参与种植,采摘期日用工1000多人,人均日工资150元。
数字背后是鲜活的故事。鹅城镇西河沟村村民李新年从放羊倌转变为豆角种植户,年收入达七万元左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土地上致富”的梦想。而这一切,离不开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他们协助村“两委”扩大无丝豆角种植规模,试验种植西蓝花、贝贝南瓜等特优品种,推动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升级。更值得一提的是与省政协常委马文志的合作,依托其东太堡果蔬交易市场的销售网络,静乐蔬菜远销北京、河北等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马文志有一个梦想:在省政协及省政协驻村帮扶队、静乐县委县政府的共同推动下,用三至五年把静乐打造成北方最大的无丝豆角生产基地。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目前静乐县已种植3500亩蔬菜,品种不断丰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经营,从提篮小卖到稳定外销,静乐蔬菜产业的蜕变,是省政协帮扶工作“授人以渔”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精彩注脚。
锻造过硬作风:以纪律严明保障帮扶实效
“驻村帮扶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修行。”省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静乐县神峪沟村第一书记李建国的这番话,道出了帮扶工作的精神内核。在帮扶工作的冲刺阶段,工作队以“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坚定态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守各项纪律,坚决杜绝违规吃喝、饮酒等行为,保持清醒头脑和良好状态。
“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的严格执行,确保了工作队员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一来五走”的工作要求,促使队员真正沉下去、融进去;“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的工作标准,推动各项帮扶措施高质高效落地。这种过硬作风不仅体现在纪律约束上,更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是深夜整理档案的专注,还是烈日下走访农户的坚持,抑或是为村民跑手续的奔波,都彰显了省政协帮扶队伍的责任担当。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神峪沟村村民李丙义的笑容、五家庄村豆农们的干劲、张贵村李晋峰的感激,都是对帮扶工作最真实的评价。省政协主席张春林在调研中的肯定,既是对阶段性成果的欣慰,更是对这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帮扶队伍的认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阶段任务,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变的是帮扶方式,不变的是责任担当。省政协静乐驻村帮扶工作以“善始善终”的定力、“善作善成”的追求,在巩固衔接的关键之年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这份答卷写在静乐的大地上,写在群众的笑脸上,更写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