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让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2版:亮点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鹳雀楼、应县木塔、佛光寺……在忻州市定襄县古建筑模型雕刻艺术馆内,300余件我国现存的唐代到明清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构建筑代表模型以1:1和1:10的比例陈列,对群众免费开放。
  这些作品均出自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公司的“掌门人”叫刘晓辰,是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我省是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不可移动文物非常多。在行内,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为“大木作”,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按比例缩小则为“小木作”。刘晓辰就是将“小木作”做出了大文章。30年来,他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与现代同行,精心创作,相继开发了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鹳雀楼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木雕模型工艺品。
  刘晓辰告诉记者,“古建筑微雕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雕刻技巧,因为其小,而且全部采用木材,还需严格按照比例缩小,误差需控制在0.3mm之间。为此,在选料、下料、打磨、零部件制作、组装、上漆等方面都需要有十分精湛的技艺,遵守严格的规定。”
  怀着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刘晓辰探索研究传承和弘扬技艺的方式方法,自主研发出数百种适合生产的机械工具,将复杂的生产工艺细致地分解为普通人均可操作的技艺,使从未接触过工艺美术的农民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成为熟练技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解决了传统的由高级技工独立完成、带徒授艺周期长、培养人才难、从业人员稀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的现代化加工制作的同时,实现了木雕加工工艺的一次革命和创新。
  刘晓辰的代表性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他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播,将传统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其经验可推广至其他非遗领域,助力我省实现“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挖掘类似案例,形成可复制的“山西模式”。
  他创作的应县木塔、佛光寺东大殿等微缩模型,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通过博物馆、高校等渠道推广山西古建文化,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可见度与影响力。这种“文化+产品”的模式,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赋予其现代市场价值,符合“现代化建设”中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需求。
  履职期间,刘晓辰提出“让传统手工业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建议,通过木雕产业带动定襄县农民就业,培育“非遗守艺人”,实现“村民执艺不离乡”,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带动家乡定襄县宏道镇24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
  作为晟龙木雕公司的创始人,刘晓辰通过产业化运作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计划将传承人规模扩大到800人。这种“企业+非遗”的模式既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史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