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产业基地打包现场。
蔬菜基地察看长势情况。
研学小朋友观看非遗表演。
俯瞰杨房村全貌。
村内一角。
夏秋时节,记者走进地处汾河东岸的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内,醋香氤氲;千亩智慧大棚中,茄红果绿、藤蔓攀展,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杨房村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南端,村内有着千年的醋文化底蕴,坐拥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杨房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醯头醋口,古村杨房”为形象定位,打造集田园功能、智能示范、旅游采摘、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于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环境焕新,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
党建引领 为村庄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在杨房村党群服务中心,四个工作席位一字排开,专为办事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杨房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刚虎介绍,工作人员实行坐班制,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的宗旨,随时解答村民疑问。
据村干部黄文珊介绍,2015年杨房村重修村委会办公场所,投资200万元建成1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集成政策宣讲、教育培训、心理咨询、便民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党群议事等功能,打造了服务党员群众的综合性阵地。
“村子要发展,党建是关键”。这是李刚虎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抓好村里的党建工作,杨房村一方面致力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红色阵地、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党建+网格”的自治体系,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建立了一支高效的网格员队伍,及时排查发现问题隐患,处理矛盾纠纷,为民纾困解难,将组织的力量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作为太原南大门,杨房村党总支建立起一套“党建引领、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村庄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杨房村党总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开展组织生活,经常性开展红色讲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特色“主题党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群众说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落实“四议两公开”,完善推广党员积分制、“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推行网格精细化管理,将全村划分成12个微网格,党员干部下沉网格摸排安全隐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出版乡土文化书籍《古村杨房醯头醋口》,每年组织社火表演、消夏晚会、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规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聚焦民生 形成“人人争先”治理局面
“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村里楼房整齐、自来水入户、户户用上冲水马桶,柏油马路干净宽敞,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果蔬大棚,还有充满趣味的艺术墙绘……和前几年比,变化翻天覆地!”孟封镇副镇长袁渊感慨道。
近年来,杨房村系统推进民生工程:修建缓洪池保障安全,改扩建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重铺道路、更换路灯改善出行,铺设饮水管道实现“户户通”;同步完善农家书屋、健身场地、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商业一条街成为周边20个村群众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
更可喜的是,杨房村以“文明+服务”为抓手,搭建德育平台——整合党建经费、社会捐赠及专项资金,设立积分超市,制定“正负面清单”,从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方面规范村民行为。村民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积分,可兑换纸巾、牙膏等生活用品,积分靠前者优先参评“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2024年累计兑换超200次,形成“人人争先”的治理氛围。此外,定期举办的消夏晚会、社火表演、篮球赛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破解空心村难题,为了留住人、留住活力,杨房村投资450万元扩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四星级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现在的杨房村有幼儿园,有小学、中学,有买卖火爆的商业门市街,商铺数量由80余户增至200余户,商铺租金三年翻两番,形成辐射周边20个村的小商圈,不仅方便了周边村民生活,也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做强产业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过去,杨房村一直以种植高粱、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一年仅有一茬收成,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都不高。自2020年起,村里陆续建起了146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建成一个占地面积600余亩的现代城郊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芹、西葫芦等作物,实现了设施蔬菜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生产。如今,这里年产绿色蔬菜近500万公斤,年产值高达18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化肥农资供应、设施蔬菜加工销售、休闲观光采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激活发展动能,杨房村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4年来流转土地2000余亩由集体统一经营,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收益;同时,只需出资2万元(享受财政补贴与银行贴息),即可获得温室产权,实现“保底收益+增值分红”。村民杨永东算了一笔账:“我家种了7个大棚,分别是3个草莓大棚和4个西红柿大棚。草莓季开放1个大棚供采摘,西红柿是本地特色的‘铁皮’品种——个头不大但酸甜可口,微信群直销价每公斤40元左右,7个大棚年收入比外出打工高多了。”
设施农业带动观光升级:村民主动探索草莓、樱桃番茄等“网红水果”种植,结合采摘体验,让游客从“买产品”变为“品新鲜”。
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杨房村通过土地收储为清徐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提供千余亩土地,支持美锦、水塔等食醋酿造企业建设,不仅带动了500余户农户种植高粱,还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此外,集聚区内的4A级旅游景区“宝源老醋坊”以传统酿醋场景吸引游客,形成了集优质高粱种植、食醋酿造生产、生态旅游发展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村级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杨房村深入挖掘本土醋文化,将研学活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动手体验食醋酿造、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走入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参与播种等农事劳作,收获了知识,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杨房村在李刚虎的带领下,驶入了产业发展“快车道”、跑出了致富增收“加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等。
如今的杨房村,产业多元发展,村民生活富足,环境和谐宜居,乡风淳朴文明,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后我们将持续做大做优做强设施农业,以‘一街五院’为载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升级配套服务体系,继续朝着产业振兴、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目标迈进。”李刚虎对村庄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胡春霞 史晶雯 见习记者雷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