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科学使用回收地膜 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和顺县义兴镇联坪村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

  • 娄烦县杜交曲镇铺设加厚高强度地膜。

  •   地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解决了我国干旱地区和冷凉地区无霜期短、产量低的问题,曾被誉为“白色革命”。但近年来,伴随着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地膜残留造成的污染已成为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总结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大力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强化废旧地膜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为推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落地见效,去年,我省利用中央资金69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300万元,在8市36个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9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26万亩,其中全生物降解地膜超额完成6万亩。今年我省继续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95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5万亩。

    联合执法
    集中整治打好治理组合拳

      4月22日,记者随我省六部门联合行动中在忻州市一家地膜生产企业,发现疑似非标地膜,省市场监管局抽检人员展开抽查取样,进行下一步核查。六部门继续对朔州市、大同市开展线索摸排,共发现3家生产销售非标地膜企业,并移交当地相关部门处理。此次行动对全省生产、销售非标地膜的非法行为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以农田地膜残留“遏增量,减存量”为目标。3月17日,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六部门联合召开全省农田地膜全链条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农田地膜监管“百日攻坚”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标地膜行为,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进店、不下田。行动至6月底结束,以动员部署、全面排查、集中整治、总结评估四个阶段进行。通过加强全链条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例,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开展专题培训373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968幅,检查生产企业26家,销售主体1602个,检查地膜产品625批次,查处生产不合格地膜产品案件5起,销售不合格地膜产品案件13起,不及时回收废旧地膜案件1起,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和警示震慑作用。

    示范推广
    增产增收调动农民积极性

      春耕备耕是开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要求各地要将残膜回收作为春耕生产的重要环节,务必做到先回收废旧地膜,再进行旋耕地,减少残膜破损程度,避免残膜缠绕农机具,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加厚高强度地膜是指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的地膜,具有韧性好、强度高、易回收的特点,保温保墒性能明显高于普通地膜,使用后作物苗期长势、出苗率都会有明显提升。
      吕梁市为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市县两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去年,在中央补助标准基础上,市级按加厚高强度地膜20元/亩、全生物降解地膜5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另外市级补助50万元在岚县建成一个废旧地膜回收站。今年,全市覆膜补助标准保持不变,足额的配套资金、明确的补助标准,保证了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试点覆膜任务已全部完成,市级配套资金已全部支付。
      壶关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根据我省要求,我们结合我县实际,在玉米、蔬菜、马铃薯、瓜类等作物上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以加厚地膜每亩补贴30元、全生物降解地膜每亩补贴60元的标准,推动按时完成9.35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推广任务,对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进行补贴,提高农民购买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积极性。”
      “以前种一亩谷子只能打个400多斤,说实在话,经济效益不高。经过铺全生物降解地膜以后,一亩地能增产50斤,算下来一亩地能打450多斤谷子,甚至可以突破500斤。”壶关县晋庄镇东西川村孟稷予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向阳说,“你看谷子地里的‘黑色’地膜,等谷子全部收割后,无须回收地膜,将残留的地膜翻到土里,来年就全部分解了,不需再雇人工回收,省心省钱,就可以继续播种了。”
      以农业农村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为抓手,我省鼓励各市有效统筹试点项目与有机旱作、单产提升、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项目结合,提高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抓住春耕、夏播和秋收重要节点,张贴印发《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宣传明白纸》,并积极动员村“两委”、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政策宣传,农户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意识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科学回收
    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不断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大力推动废旧地膜实现专业化回收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典型,阳高县就是其中之一。
      “在实践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怎样从地膜生产、回收到利用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成了阳高县上下思考的问题。全县通过综合运用价格补贴、政策服务、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农户参与、企业回收’的责任全链条长效机制,全县地膜回收率不断提升。”阳高县副县长马斌说。
      阳高县作为三晋农业大县、晋北粮食高产区,每年农膜使用量约2500吨,其中地膜1500吨,棚膜1000吨。通过多年实践,针对地膜残留污染治理,探索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强调使用者要对其产生的污染负责,推行“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在地膜采购前,该县建立了“使用与回收”并行的机制,将回收废旧地膜作为地膜采购的强制条件,促使企业在销售地膜的同时就谋划回收。
      为实现废膜循环再利用,阳高县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把回收的残膜通过清洗、加工制成可再利用的塑料粒。2024年,通过加工废旧农膜增加收入24万元,在地膜机械回收、人工捡拾过程,共为16家地膜使用主体及133名废膜捡拾人员发放劳务报酬84.8万元。2024年,全县项目区废旧地膜实际回收525.84吨,项目区废旧农膜回收率87.64%。
      壶关县通过“以旧换新”模式,由企业依托农资经销店布设回收网点,方便百姓兑换。以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依托8个乡镇回收网点、279个村级堆积场所,采用2元/公斤“变废为宝”、5.5∶1比例“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农民将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构筑了“村有站所、乡(镇)有网点、县有企业”的三级回收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公益岗作用,常态化对田间地头、道路两旁、沟渠河边的废旧地膜进行全面捡拾清理,做到废旧地膜应收尽收。目前,壶关县农膜年使用总量514.17吨,回收率达到86%。
      在太原市,为有效破解地膜回收的难题,针对传统人工捡拾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以“机械换人”为突破口,陆续在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建设了13个废旧农膜回收示范点,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30.56万元,逐步建立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王峰表示,从2022年开始,太原市每年申请市财政资金用于回收网点的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补助,每台地膜捡拾机每年安排2000亩的捡拾任务,按每亩40元给予补助,试点区域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回收效率较人工回收提升约20倍。今年市财政将继续投入160万元用于网点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补助。
      今年,我省落实省级财政资金5700万元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处置试点项目,在38个试点县实施废旧地膜回收补贴,扶持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处置企业,通过“补贴激励+企业扶持”双轮驱动,提高我省废旧地膜回收处置水平。
      地膜看似事小,却关乎绿水青山。地膜污染防治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田“白色污染”治理,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事。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呼吁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科学使用标准地膜,主动清理回收农田残留地膜,保护耕地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史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