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记者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走进忻州市忻府区合索镇陀罗村,300亩成片的玉米地错落有序,一片片金灿灿的向日葵汇成了花海,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一幅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在忻州陀罗山的怀抱中,有一位新农人——山西省人大代表张世元,他像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俯首于大地,甘于寂寞,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他不仅种地,种出有机好玉米,更将“玉米兄弟”这个品牌推向国际,赢得了一定声誉。
1996年,张世元从山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毕业,之后便在省城一个建筑公司打工,几年后,他返乡创业,开始加工土特产。2011年,在忻府区合索乡陀罗村成立忻州市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创业过程中,他遭遇挫折,曾负债300多万元,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2012年,他开始从事有机玉米种植,之后,他进行微创新,对种植基地采用全程手机远程监控,并推出带皮带须包装玉米。2015年,张世元在线上成功打造了“玉米兄弟”品牌,农特微商圈刮起一股流行风。2017年,张世元还清了所有债务,在忻府区合索镇陀罗村建立新工厂。2021年,他种植了百亩油菜花,开启村企共建美丽乡村计划,并开办陀罗村夜校和返乡人沙龙,协助陀罗村老百姓养跑山鸡、养蜜蜂。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穗穗玉米通过传送带精简去头去尾后传送到车间工人手中,由工人精简外皮后包装、蒸煮,然后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张世元是一个把自己埋在土里的乡村值守人,附近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大部分村里的老人都跟着他在工厂里赚零花钱,村里的大事小情没有他不知道的。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根筋地拼命为老百姓找出路,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他是一个心怀感恩、一腔热血不甘于落后的热血青年,又是一个舍得为老百姓谋福利、干实事的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在他的字典里,好像永远没有疲惫颓废这几个字,无论在哪儿无论是谁,一问他,不是在地里就是走在去地头的路上。这位长相普通、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农民“儿子”,还抽出时间做公益,出钱出力,积极支持忻州平安救援队工作,他谦卑执着的精神令人佩服。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乡村寂寥的土地,点燃了农民心头的热火,用一个人民代表特有的公仆精神,引领着乡村父老,奔走在发展绿色乡村振兴的光辉大道上。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世元始终牢记“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他还提议让土地集中租赁种植,综合管理,改善乡村风貌,让走出去的农民回归农村,让农村重新火起来,让荒芜的土地靓丽起来,用一颗火热的赤子情怀把这些都落到了实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代表的职责和使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信任。
本报记者史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