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医者仁心润乡土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黎城县人民医院的荣誉墙上,一面面锦旗无声诉说着医患之间的动人故事。其中,“争分夺秒救生命 医者仁心暖人心”的锦旗背后,是长治市人大代表、黎城县人民医院院长郝红星从死神手中夺回农民张慧生命的惊险一幕。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医者,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医者仁心为广大农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精彩故事。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医疗界的箴言在偏远农村往往面临残酷的现实挑战。当43岁的农民张慧突发脑梗时,幸运的是郝红星带领团队已经构建起覆盖县域的急诊急救网络。从诊断到溶栓,争分夺秒的抢救不仅挽回了一条生命,更保住了一个农村家庭的顶梁柱。在郝红星的推动下,黎城县人民医院完成了胸痛、创伤、卒中、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82例重症患者在新建的ICU获得新生。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农民家庭免于因病致贫的幸运。
  郝红星深知,对农民而言,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多年积蓄化为乌有,因此他带领团队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34项,让农民不再为常见病、多发病长途奔波。
  “挂号排队两小时,拿药五分钟”曾是黎城县慢性病患者的真实写照。郝红星在调研中发现,农民为了一盒降压药往往要耗费半天时间,耽误农活不说,还增加了额外支出。他推动建立的120平方米慢病服务中心,将购药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0分钟,看似简单的流程再造,实则是医疗资源向农民需求的精准对接。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残疾评定服务的改革——从“你来找我”变为“我去找你”。上遥镇长河村的李建连老人因交通不便长期无法评残,郝红星安排医生上门服务,让惠民政策真正翻山越岭入户到家。三年来,他带领团队下乡评残20余次,服务1300余人次,用脚步丈量出为民履职的温度。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解决的却是农民看病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正如郝红星所言:“市人大代表要关注‘大政策’,更要重视‘小体验’”。正是这种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洞察,让他的履职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乡愁的温度。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就医问题尤为突出。郝红星发起的“志愿之光——关爱特殊群体健康”项目,每月两次走进养老院义诊宣讲,将专业的医疗服务送到老人床头。这种“移动的医院”模式,不仅解决了行动不便老人的就医难题,更通过健康宣教让疾病预防知识深入农家。在他的推动下,医院环境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防滑地砖防止老人跌倒,食堂改造让病患吃得舒心,透析中心扩建让32名患者免于外出求医的奔波……这些细节处的用心,折射出一位医者对农民特殊群体深沉的爱。尤为难得的是,在行政工作繁重的情况下,郝红星仍坚持每年值班180多天,既当院长又做医生,这种“双肩挑”的担当,正是源于他对农民健康需求最朴素的理解——“他们需要我”。
  从医学院毕业生到市人大代表,郝红星用二十年完成了人生升华。在他的带领下,黎城县人民医院不仅成为守护农民健康的坚强堡垒,更探索出一条破解基层医疗困境的现实路径。郝红星的故事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仁心仁术,更是一位人大代表“把百姓装在心里”的履职担当。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