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兵蟹将”齐上阵 生态种养促振兴
日期:08-19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的稻田里,4000只河蟹正和稻苗一起生长。这种“稻蟹共生”的模式,让消失三十多年的府西大米重新回到了太原人的餐桌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府西大米曾是太原人饭桌上的常客。老太原人说起府西大米,都记得那股特有的清香味。那时候的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稳定,米粒饱满有嚼劲。上世纪90年代后,城市扩建、水源减少,加上经济作物收益更高,种稻子的人越来越少。
今年开春,呼延村在映山湖东边划出200亩地,准备搞点新花样。村干部带着村民去辽宁盘锦取经,那里“稻蟹共生”搞了二十多年,一亩地能多赚三四千块钱。盘锦的螃蟹在稻田里爬来爬去,把害虫当零食吃,排泄物还能当肥料,水稻长得特别壮实。
技术员老李蹲在呼延村的田埂上算了一笔账:“正常种稻子一亩挣一千五,加上螃蟹能上五千。”他指着田里新挖的环沟说,这些沟是给螃蟹准备的“避暑山庄”,夏天水温高了螃蟹就往沟里钻。田埂上还围了半米高的塑料膜,防止螃蟹“越狱”。
村民张有才承包了10亩试验田。他早上五点就起来巡田,看看螃蟹有没有打洞逃跑的。“比单种稻子操心,但值啊!”老张掰着指头数,螃蟹苗是政府补贴的,技术员每周都来指导,稻子还没收就有人来预订螃蟹。
映山湖这一带水土确实适合搞种养结合。湖东边的地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6.8左右,种出来的稻子蛋白质含量能到8%。尖草坪区农业局检测报告显示,这片地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养出来的螃蟹可以放心吃。
村里计划明年把规模扩大到500亩。除了稻蟹共生,还在试验稻田养虾。技术员小刘说,虾子对水质要求更高,得经常测溶氧量。他们从江苏请来的专家建议,每亩放800尾虾苗最合适,太多容易生病。
这些新尝试让呼延村的老把式们开了眼界。65岁的王老汉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稻田里还能养螃蟹。“以前打农药生怕毒着鱼,现在田里鱼虾蟹都有,一大家子和和气气过日子。”他蹲在田埂上抽烟,看着螃蟹在稻秧底下窜来窜去。
尖草坪区农业局的数据显示,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能让化肥使用量减少六成,农药减少八成。稻子收割前,螃蟹就能上市,正好赶上中秋国庆双节。去年试点的20亩地,螃蟹卖了15万元,稻米价格比普通米贵一倍还供不应求。
呼延村的改变不止在田里。村口新修了停车场,准备搞农家乐。村支书说,明年要在稻田边搭观景台,让城里人来看“螃蟹赶稻花”的稀奇景。现在村里年轻人回来了七八个,有的开直播卖螃蟹,有的准备搞稻米深加工。
傍晚的稻田里,稻穗开始泛黄,螃蟹在浅水处吐着泡泡。村民老马拿着网兜在田边转悠,检查防逃网有没有破损。“这季稻子再有二十天就能收了,螃蟹还能再长个把月。”他抹了把汗说,“城里人想吃的新米,到时候带着河鲜的鲜甜味。”
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