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体系助繁峙谷糜增效15%以上
日期:08-19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校(院)长张强(左二)深入项目基地调研。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我们团队集成的整套数智化管理体系,依靠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技术,就是给咱的庄稼地装上了‘千里眼’和‘聪明脑’,让谷子糜子种植克服了小杂粮传统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的弊端:一是‘看得清’,提早找到病虫害苗头并实施精准防控;二是‘算得准’,知道每块地、每个时期需要啥肥料,精准施肥不浪费;三是‘管得好’,省工省力省药省肥;四是‘收成稳’,增产增效明显。”日前,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王君杰副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在繁峙县集义庄乡的示范田里组织了一场谷子糜子数智化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关于智慧农业的通俗解读和田间演示,引来现场种植合作社和农户的阵阵掌声。
据悉,这套技术体系是王君杰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示范及田间实践集成的技术体系,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和种植管理技术,并根据前期构建的病虫害智能识别模型、氮素营养精准诊断模型等,依据大数据打造出一套完备且先进的、基于数智化技术的谷子糜子精准种植管理技术体系。
繁峙县种植谷子糜子历史悠久,糜子是黄米产业的基础,也是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自2015年始,繁峙县委县政府把黄米品牌建设作为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繁峙黄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8.67万亩,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山西省功能农产品”品牌、山西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特质农产品品牌;2021年繁峙县获“中国黍米之乡”称号。
“我们合作社与王君杰老师科研团队合作已经有8年了,今年基地推广的160亩谷子糜子长势很好,通过矮秆、茎秆粗壮、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实现了示范基地品种全部更新;针对谷子主要病害白发病、糜子褐条病等的无人机遥感精准识别防控技术,让农药施用量减少了30%以上;通过氮素营养动态监测,实施氮肥田间管理技术应用,助力综合效益提升了15%以上。”8月15日,繁峙县杏园长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长青介绍说。
据介绍,繁峙县种植黍子品种以紫秆红、黑黍子等农家种子为主,在抗逆性方面具有明显的缺陷,同时种子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生育后期倒伏严重。项目实施引进了多个矮秆、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品矮黍1号、品黍3号、晋品谷5号、中谷19号等,辐射推广了上千亩示范基地的品种升级。
项目实施还针对传统种植病虫害发现晚、粗放式施肥模式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天上和地里的千里眼”,给土壤墒情、植物生长情况定期“拍照”“量体温”“检查健康状况”,并实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大脑”综合分析,从而全面掌握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情况和需求情况,并可提前7-10天发现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根据叶子颜色深浅、植株高矮密度测定肥料充足度,同时联动植保无人机,依据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与分布范围,调控农药的喷施量及时补充营养,从而实现精准防控和施药,让土地和农作物都能吃上“定制营养餐”,实现种地更轻松、管理更高效、土地更健康、产品更绿色、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该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据测算,在繁峙县辐射推广的500亩谷子糜子年可实现增收68.6万元以上;精准喷药可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精准施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5%10 %,氮肥施用量降低10%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增强了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项目成果助力繁峙县绿色产品认证,带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例。项目组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培训、开展现场观摩指导、邀请专家测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数智化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建立育繁推网络,提升谷子糜子精准监测和管理能力,加快新品种数智化精准种植管理技术推广。
该种植管理体系的成功构建,可高效助力繁峙县谷子糜子产业节本增效,推动绿色生产模式在谷子糜子及小杂粮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省有机旱作农业提档升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