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姚风仙:坚守初心为农民代言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八月的沁源县王陶镇任家庄村,千亩有机旱作玉米基地绿浪翻滚。无人机在田间嗡嗡作响,精准地喷洒着水肥。一位皮肤略黑、双手粗糙的中年妇女正蹲在地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她就是姚风仙,一个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省人大代表。
  “这片地用的是有机旱作技术,别看今年前期雨水少,但玉米长势一点不差。”姚风仙随手掰开一穗玉米,露出饱满的籽粒。谁能想到,二十年前,她还是个为温饱发愁的普通农妇。如今,她创办的沁源金沁农业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带动4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264人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没打通”……在去年省人代会上,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通过姚风仙的议案直达省级决策层。会议期间,她一口气提交了6份建议,从农村公路建设、生产资料补贴、生态补偿机制,每份建议都凝结着扎实的调研。
  姚风仙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民的联系方式,微信朋友圈多数是农民朋友。她在公司专门设了代表联络点,农民有啥困难都会找她商量。在乡间小道或农家院舍经常看到她的身影。为公司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她走村入户让农民入股当股东,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出租土地,再在自己地里干活赚钱,她常说:“只有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我当人大代表才有意义。”
  一件事在乡亲们口中传颂。王和中学的廉彩铃因故辍学,姚风仙听说后三番五次上门家访。“她家的情况确实困难,妈妈聋哑,爸爸多病。”说起这事,姚风仙声音有些哽咽。经过多方协调,她不仅帮孩子重返校园,还定期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费。这些年,她为当地学校捐赠的物资超过2万元,疫情期间更是带头捐款捐物。
  让乡亲们津津乐道的是,姚风仙实行的“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农民1300多亩土地,实施有机旱作技术,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致富田。王陶镇的脱贫户老王算过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地里干活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有奔头!”
  目前,姚风仙又开始了新一轮走访。她的笔记本上新增了“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智慧农业推广”等议题。“现在种地光靠苦力气不行了,得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手机成了新农具,我们得成为新农人。”说着,她熟练地操作起手机上的农业APP,查看无人机传回的田间数据。
  夕阳西下,姚风仙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玉米地。她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千百户乡亲的信任与期待。这个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人大代表,正用自己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履职故事。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