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阴县的田野阡陌间,有一道身影37年如一日与泥土相伴、同庄稼相守,他,就是山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凯。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他始终以“一懂两爱”为信念,将农业科技的种子播撒在这片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责任田,用汗水浇灌丰收梦,成为农民心中最信赖的“田秀才”。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张凯坚守田间的初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始终站在科技前沿,率先引进适合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988年参加工作不久,他便盯上了省农科院姚建民教授的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从改进播种机器到调整株行距,从优化地膜尺寸到完善种植流程,他反复试验,让谷子亩产量从不足150公斤跃升至300多公斤。如今,山阴县渗水地膜谷子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桑干河两岸的重盐碱地曾是玉米种植的“禁区”,低出苗率让农户头疼不已。张凯引进朔城区农技中心研究员李淑兰的玉米膜侧播种技术后,自费组织30多个农民代表外出取经。学成归来,他手把手指导种植,让盐碱地玉米亩产稳定在750公斤以上,亩增收300多元。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累计推广豫青贮玉米23等新品种26个,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18项,农业生产H型托管等先进模式2项,为农民增收3800多万元,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践行着“农民增收”的承诺。
山阴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让张凯深刻认识到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技术集成。他发扬“泥腿子”精神,年平均下乡服务时间达250多天,足迹遍布全县90%的行政村。2019年,朔州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项目启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张凯亲自挂帅,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连续三个月跟踪指导。从抗旱新品种引进到株行距布局,从地膜选择到耕作方式优化,他根据墒情、苗情、旱情精准施策,将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等技术集成配套,实现良种良法、农技农艺深度融合。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显著效益,更让农业农村部在山阴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2020年,部级旱作节水项目落地山阴,两万亩推广面积涉及7个乡镇10多个合作社。张凯以黄花梁有机旱作基地为试点,利用地形建设集雨窖,将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源;通过测土配方施入水溶肥,借助自然重力实现水肥滴灌;搭配全自动气候仪测报,实现定时定点定量灌溉。这套技术开启了旱作农业智能化转型之路,再次吸引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现场会推广。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张凯深知农技推广不仅要增产增收,更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他化身“头雁”,担任农业技术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多个角色,运用“试验先行—示范引导—推广普及”模式,辐射带动3000多户农民走上科学种田路。他立足实践总结经验,为朔州市制定了谷、黍、高粱、燕麦四个农作物种植地方标准,为农业生产立下“技术规矩”。繁忙之余,他笔耕不辍,撰写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问题对策》等3篇论文被《农业开发与装备》《农业科学》等期刊刊用,为科技兴农提供理论支撑。
37载春秋,张凯收获了省级表彰两次、市级表彰3次、县级表彰20多次,还荣获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一等奖、山西省科技承包二等奖,入选“三晋英才”。但在他心中,最大的勋章是农民丰收时的笑容。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只要农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让科技之花在田埂上越开越艳。”这朴素的承诺,正是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动人的坚守。
曹飞 杨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