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劳模精神 做群众的“贴心人”
日期:08-15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落实好新修订的人大代表法,切实激发代表工作活力、更好展示代表履职风采,由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以“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重托期盼”为主题的“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日前启动。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刊登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尽职故事,展现人大代表扎根基层为民服务风采。
在“男女同工同酬”精神的发源地平顺县西沟村,村委主任赵爱亮始终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为榜样。2019年引进企业时,申纪兰在他后背“重重三巴掌”的教诲让他铭记终生:“西沟土地金贵,要精打细算!”最终,他盘活旧厂房实现“腾笼换鸟”,既留住企业又保住良田。这成为他履职的生动注脚——像申纪兰那样,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县人大代表,赵爱亮将红色基因融入履职实践。坚持“田间地头访民情、发展一线解民忧”,全年累计走访群众470余户,收集整理意见建议60余条,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结合西沟村实际,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红色旅游等方面提出了西沟红色旅游发展、小学生小班化教学、农村雨污分流、西沟集中供暖、老年日间照料、农村卫生队伍提高待遇等6项议案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得到落实。其中农村雨污分流工程让全村铺设5500米污水管网,改厕380座,昔日“污水横流”的西沟焕发新颜。村民都说:“这个代表和申主任一样,办事靠谱!”
“钱袋子鼓了,腰杆才能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赵爱亮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面对老化的65座香菇大棚,他带头蹲守工地三个月,完成升级改造并新建冷库、分拣房;引进太子龙服饰生产线时,他创新采用“厂房轮换”模式,同一场地先后培育两家企业,15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45个公益岗位托起困难家庭的希望,村民务工就业率超过98%。看着大家领到工资时,赵爱亮笑得最灿烂。
2024年,西沟村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纪兰健康科技的党参饮品生产线、潞麻农业的食用油加工线相继投产。更让村民自豪的是,金星峰劳模文化主题广场、党性教育基地等项目的落地,让红色资源变成“活资产”。
走在今日的西沟村,7300平方米的生态文化广场与白墙灰瓦的民居相映成趣,太阳能路灯照亮乡间小道。这些变化都是赵爱亮推动实施的,三年累计投入2190万元,完成21个基础设施项目。但让他最牵挂的,还是“一老一小”:建成寄宿制小学使学生增至50名;改造日间照料中心,让209位老人吃上免费午餐;创新“三免五补”机制,从幼儿入园到大病医疗全覆盖。
在村民心里,赵爱亮不仅是干部,更是亲人。谁家下水道堵了找他,孩子上学困难找他,就连夫妻吵架也常找他评理。而他的回应总是那句申纪兰常说的话:“当代表不是戴光环,而是要办实事。”
从申纪兰手中接过党徽的那一刻起,赵爱亮就立志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他用十年时间证明: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片洒满劳模汗水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履职故事仍在续写——变的是发展面貌,不变的是那颗永远向着群众的赤子之心。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