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盂小碗”系列特色美食成为盂县新名片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7月20日,临近中午,在盂县宾馆餐厅内客人们已陆续在服务员的引导下就座,大部分食客都是慕名来吃“盂小碗”。
  从去年5月份开始,盂县宾馆以“盂小碗”为名,将66种地方美食浓缩于方寸之间,用匠心还原世代相传的味觉记忆。据宾馆负责人介绍,推出至今已接待日本、加拿大等海内外食客1万余人,本地及周边顾客超2万人;逢年过节必须提前预订,近日还有台湾游客通过朋友,早早定下了8月份的6桌宴席。如今,“盂小碗”已成为盂县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好味的根基在好食材。“盂小碗”的原料皆取自盂县优质杂粮——富硒谷子、苦荞、荞麦等作物,在当地独特的地形与气候中自然生长,自古就有“五谷杂粮遍仇犹,盂县杂粮天下无”的美誉。近年来,盂县深耕小杂粮产业,建基地、引技术、创品牌,通过三产融合推动精细加工。2024年,全县4万多亩种植基地产出十大类30多个品种的杂粮,总产量超500万公斤,为“盂小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上等原料。
  健康是刻在盂县美食骨子里的基因。太行山区的莜麦、滹沱河畔的小米、农家散养的鸡蛋……严选的本地食材,经蒸、煮、炖等工艺锁住原有味道,每道菜都讲究营养均衡,让传统美味与现代健康理念完美交融。
  “小碗”里盛的不仅是美食,更是服务的温度。宾馆秉持“一菜一客一匠心”理念,推出5大类66种精致菜品,从定制化菜单到讲解每道菜背后的故事,细致服务成了另一块金字招牌。更难得的是对品质的坚守:透明厨房让食客随时观摩制作,从食材冷链配送到餐具高温消毒,从厨师持证上岗到每日留样检测,全流程透明化带来满满安心。而66种味道背后,是66种手艺——老匠人们用三十年练就过油肉的火候,用一辈子熬制臊子的浓香,这些技艺正通过“师徒制”代代相传。
  从千年仇犹的烟火中走来,向文旅融合的未来走去。“盂小碗”以服务传递温情,以健康守护传统,以卫生赢得信任,以手艺延续文脉,这一碗一筷间的滋味,正是仇犹故里最动人的待客之道。

梁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