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农民报

核桃林下套种杂豆亩纯增收300元以上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3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今年核桃树在开花期遭遇‘倒春寒’,后期旱情严重几乎绝收。在山西农大经作所王彩萍科研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村实施了620亩核桃林与杂豆套种技术,预计亩可收获绿豆、小豆260斤以上,亩纯增收300元以上,套种技术为不少核桃种植户弥补了损失。”8月5日,汾阳市杨家庄镇韩家垣村党支部书记韩永贵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经济账。当天,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经作所在韩家垣村组织了一场“特”“优”项目观摩培训会,引来众多种植户关注参与,示范户都对该套种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悉,在韩家垣村实施的增产增效项目,是由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经作所承担的2025年“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核桃林下套种杂豆技术示范”项目。
  “该项目以示范推广经作所近年来最新选育的多个优质杂豆新品种为基础;同时配套以‘一定两免、机械(半机械)化收获’为核心的‘核桃林下套种杂豆技术’模式为主要内容;项目在汾阳市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下,与汾阳市林业局、汾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示范地村委会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合作,建立了核桃林下套种杂豆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在此基础上建立示范田全程生产档案,在韩家垣村和下池家庄村辐射推广上千亩。”该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经作所王彩萍研究员介绍说。
  随着我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林业经济迅速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汾阳市是我国最大的核桃集散地之一,被称为中国核桃之乡,核桃经济林栽培面积达到50多万亩。项目所在地杨家庄镇和峪道河镇,属于“汾州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核桃生产管理粗放、林下空间未充分利用、品种混杂售价低需要品种更新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小杂粮是我省‘特’‘优’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作物,杂豆是小杂粮的主要类别作物,我省杂豆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优异,耐瘠耐旱性强,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而且属于低秆耐阴作物,非常适合林下种植,属于传统的林下间作套种模式。我们团队在汾阳市开展林下套种技术示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杂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杂豆产业的升级。可以实现以林促豆、林豆双收,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王彩萍研究员在观摩培训会上介绍说。
  据介绍,项目推广示范的汾绿豆5号、汾绿豆6号、汾绿豆10号、汾小豆2号、汾小豆5号等品种,均为近年来经作所选育的优质杂豆品种,经测定品质均达一级食用豆标准。汾绿豆5号于2021年8月通过省级认定,2025年被遴选为山西省主推品种。2023年在汾阳市开展套种示范,亩产达124.6公斤;汾绿豆6号于2024年7月通过省级认定,广适性强、耐瘠薄、丰产稳产性好,适宜于我省中北部春播区、南部夏播区种植;汾绿豆10号于2024年12月通过山西省认定,2024年在汾阳开展套种示范,实测亩产量达124.5公斤;汾小豆2号于2021年8月通过省级认定,丰产、稳产,适应性强,中熟,籽粒大,商品性好,2022年被遴选为山西省主推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5公斤;汾小豆5号于2024年7月通过省级认定,2024年在汾阳开展套种示范,亩产达152.3公斤。
  《核桃林下套种绿豆技术规程》由王彩萍研究员科研团队起草制定,2018年3月10日颁布实施,2022年被遴选为山西省主推标准、技术,该技术集品种选择、合理施肥与密植、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半机械)收获等主要技术于一体,实现核桃林下套种绿豆的全程(半全程)机械化生产。
  据悉,项目实行“科研单位+农业主管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推行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的田间生产、售后管理,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种植户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各田间生产;项目组与杂粮销售企业及加工企业联手,开展杂豆产品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通过试验示范,多次举办现场观摩会,培训观摩300人(次)以上,发放杂豆新品种与栽培技术宣传册300余份。
  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实现了核桃产业与杂豆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发挥林下林荫空间和水热条件等自然优势,提高了林地复种指数、节约了自然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率;有利于克服林木收益慢的问题,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