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临近长假,A股市场情绪面趋于防守,上周是“指数温和、结构剧烈”的一周。到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报3828.11点,单日跌0.65%;创业板指跌2.6%,算力、消费电子、半导体等前期强势板块集体获利了结,风电、军工、部分周期品种逆势活跃。值得一提的是,A股两市成交额已连续30个交易日超过2万亿元,成交活跃度仍处历史高位区间。
从指数层面读懂“慢牛的脾气”非常重要:它不追求一路狂奔,而是用回撤换取坡度与厚度。以上周为例,沪深300日线出现回吐,周线仍维持稳步抬升;上证综指围绕3800点上方反复换手,资金在指数与主题之间“走步”,既避免了单边挤兑,也让筹码结构更加健康。这对个体投资者的启示有三:其一,仓位像呼吸——进可攻、退可守;其二,纪律像边界——止盈有度、止损有据;其三,节奏像弹簧——拉长周期看净值曲线的斜率,不为日内波动耗尽耐心。市场的步调从不是“非涨即跌”,更多的是“上涨—震荡—再涨”的递进。
政策维度,上周有三条值得标注的脉冲信号:其一,9月LPR按兵不动——一年期维持3.0%、五年期3.5%,叠加此前公开市场利率边际调整后的观察期,货币环境以“稳”为先,意在维持信用节奏与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平衡;其二,证监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并给出中长期资金“加仓A股”的结构性画像,截至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其三,债券市场层面,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文,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市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这既是对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扩容,也是“在岸—离岸—互联互通”三端协同的制度式开放。三条讯号共同指向:稳定预期与制度型开放并行,资金的“可得性”与“可用性”都在被细致打磨。对权益市场而言,短期并不意味着立刻大水漫灌,但中期风险溢价的下行与风险偏好的修复,会以更均衡的方式落到定价上。
结构层面,上周最具戏剧性的片段出现在成长主线的强弱切换:周中科技成长板块集体抬头——固态电池、AI应用与算力硬件、消费电子轮番活跃,创业板指顺势冲出阶段高点;而至周五,成长端明显回撤,风电、保险等相对防御或现金流更稳的板块居前,游戏、算力硬件、光刻机等跌幅靠前。把这几天连起来看,更像一次脉冲式试高后的回撤,而非趋势的终止。在资金密度高、交易频率快的环境下,任何单线条的主题都承受着获利盘与风险盘的双重博弈。筹码在切换,偏好在重新定价,节前的“心态变量”甚至比基本面变量更早体现在K线上。
投资之道,终究绕不开三个朴素的问题:第一,买的是什么现金流?第二,付出的是什么价格?第三,承受的是什么波动?把这三问落到上周行情中:对持续性现金流的敬畏,意味着在行业景气线尚未钉牢之前,少做“连续涨停后的最后一棒”;对价格的敬畏,意味着在估值已透支一段时间的赛道里,把“安全边际”当成铁律而不是口号;对波动的敬畏,意味着仓位管理要和认知相匹配——如果对产业逻辑与业绩兑现尚无把握,就让仓位先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让情绪去试探市场的耐心。操作上,指数和宽基类资产的“慢变量”适合用时间换空间,行业与主题的“快变量”更需要用分段与分层的方式拥抱——从“重仓一个故事”转向“配置一组因子”,从而让组合更像一支“多乐器合奏”的乐队,而不是靠一个独奏来撑全场。
有句老话:“知止而后有定,有定而后能静。”市场亦然。很多时候,赚不到的钱,本质上是自己的能力圈与耐心不匹配。能力圈是你看得懂的产业与公司;耐心是你愿意用多久去等待一条曲线从“可能”走到“现实”。若把账户的一半交给时间,一半交给研究,它会像一座花园:不必每天催芽,也不必日日浇水,季节自有节奏,花期自有轮替。投机的意义不是被禁止,而是被安放——在能力圈之内的小投机,是对效率的追求;在能力圈之外的大投机,是对运气的赌博。把心放低,把眼放远,把手放稳,把“赚快钱”的冲动转成“赚长期的钱、稳定的钱、可以解释的钱”,这是每个投资者迟早要走完的心路。
本报记者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