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成长阵痛挑战 开创协同合作新路
日期:09-29
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现场。本报记者王蕾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行业面临周期波动与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节点,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合作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韧性增长的核心抓手。9月27日下午,“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在太原召开,为这一核心命题寻找答案。
本次论坛作为“2025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跨越周期、韧性增长”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政府官员、院士专家、企业代表与高校智库,既拆解行业痛点,更通过发布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报告等重磅成果,为产业创新协同、开放合作指明方向。
从跟跑到领跑
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果显著
“在全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我国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补充电源迈向主力电源。”会上,多位嘉宾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电池技术、光伏转换效率等关键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则提到,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装机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与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正从补充电源迈向主力电源。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年均新增装机跃升至“亿千瓦级”。截至2025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六成,其中“风光”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比46%,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会议同期发布的《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新能源企业前10强中,中国企业占7席且包揽前4席。我国新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成长阵痛显现
行业面临多重考验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能源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指出,随着“风光”装机量增长,消纳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需从政策规模驱动转向终端应用驱动。
记者了解到,当前行业竞争模式从新能源与火电竞争转变为新能源内部竞争,“增产不增收”现象凸显。
此外,行业发展还面临多重难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杨俊表示,零碳园区建设对资质、资源等要求高,新能源发展正从“铺摊子”转向“精耕细作”,对规划与管理要求更高。
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关注到3C产品和电动汽车火灾事故频发,可能影响公众对新能源技术的信任。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低于边际成本的低价会削弱行业创新动力。
此外,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也给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带来压力,且这些挑战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考验行业应对能力。
创新协同与开放合作
共探发展新路径
面对挑战,与会人士认为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与开放合作破局。
刘振民建议,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将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培育成产业升级新增长点。
史玉波指出,单一企业难以应对系统性挑战,需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探索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跨界融合,创造新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主任金秀芳提出,短期需用好“市场定价+政策调节”过渡机制,保障企业的合理收益,助力企业从资源导向平稳过渡到市场导向;长期则要创造更多绿色电力应用场景,让绿色属性体现市场价值,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形成。
嘉宾们同时强调,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标准共通、技术互助等方面加强互联互通,构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共同体。
随着我国2035年“风光”装机36亿千瓦的目标渐趋清晰,新能源产业的每一次创新合作,都在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中国动力,而近年来太原论坛的举办,正是这场韧性增长之路的关键一步,它告诉我们:未来已来,期待共赴新程。
本报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