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经济日报

新闻报道的故事建构与思辨路径研究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03版:理论·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杨红义

  新媒体时代,新闻作品要实现“出圈”传播,需构建兼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的内容体系。本文以好声音“出圈”为切入点,基于新闻实务案例与传播理论,系统剖析故事化叙事与辩证思维在新闻生产中的融合应用。通过对“好故事打动人与“辩证法说服人”两大核心维度的解构,提炼出“有料有神”的故事建构策略与“加减乘除”“举重若轻”等辩证思维方法,揭示新闻“出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新闻“出圈”需实现情感共鸣与理性认同的双重建构,在“人间烟火”的叙事肌理中融入“治国理政”的深度思考,最终形成兼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出圈”效应。

一、讲好故事:新闻“出圈”的情感引擎

  (一)故事叙事的核心要素: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
  1.故事内核:见人见事见“戏份”
  新闻故事的本质在于“具象化叙事”,将抽象的政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物、事件与场景。“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宏大主题获得了情感落脚点。
  获第34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故事《刘占陆解“疙瘩”》堪称基层叙事的典范。故事围绕上访“专业户”老徐的转变展开,从“连续多年拖后腿”到“带头交医保”,通过“对簿公堂”“田间丈量”“解决孙女福利”等具体情节,展现了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的智慧。这种“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符合普罗叙事学中“困境—解决”的基本模式,使故事具备了天然的吸引力。
  2.情感共鸣:从“机关思维”到“群众思维”
  成功的新闻故事需要实现叙事视角的转换,从“宣传者视角”转向“受众视角”,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运城市残联驻村工作队报道案例中,记者以“巧干活,干硬活”为叙事主线,通过“深夜施工调整管道”“三次拜访退职村干部”等细节,展现了驻村队员的务实作风。特别是“村民主动加入施工队伍”的情节,生动体现了干群关系的转变,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认同。
  (二)故事建构的技巧创新:从“常规叙事”到“破圈表达”
  1.“一波三折”:矛盾冲突的叙事张力
  好的故事需要有起伏的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这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核心技巧。本文提出“有矛盾,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局”的故事标准,与叙事学中的“冲突理论”不谋而合。在《原军伟三顾茅庐劝养鸡》报道中,驻村第一书记原军伟为劝说贫困户自食其力养鸡脱贫,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几次三番,最终如愿以偿,使报道故事充满张力。更典型的案例是《送不出的锦旗》,通过“供电公司高效服务”与“企业诚意致谢”的矛盾张力,以及这种“欲扬先抑”的叙事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2.“一反常态”:突破预期的叙事创新
  “事出反常,必有‘料’”的叙事原则,强调通过打破受众思维定式来引发关注。在《开张镇有个“摩巡队”》案例中,乡镇干部骑摩托车下基层的“反常”行为,颠覆了人们对干部调研的固有印象。故事通过“摩托车巡逻”“群众交口称赞”等细节,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这种“反常化”叙事容易引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同样,《西关村人“爱开会”》案例,则以西关村每月召开村民大会的常态化机制,展现了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这种“反常识”的叙事角度,使平凡的题材获得了新鲜感。
  (三)故事灵魂的深度挖掘:从“现象描述”到“精神升华”
  1.元气淋漓:人物精神的叙事呈现
  好的故事不仅要讲述事件,更要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使故事具有“力透纸背”的感染力。《那个研习论语的警察走了》案例中,通过刘世学将《论语》思想融入执法实践的细节,展现了基层民警的精神追求。故事通过“抄写论语”“践行忠恕”等情节,使人物形象超越了普通警察的职业范畴,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象征,这种“精神具象化”的叙事手法,赋予了故事持久的生命力。
  2.形神兼备:时代脉搏的叙事把握
  优秀的新闻故事应成为时代的镜像,通过具体事件折射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一叶知秋,一斑全豹”的叙事效果。《在鸣条岗画一个圈》案例中,报道聚焦“格瑞特酒庄与李华教授团队合作”,将镜头定格在“画一个圈”这一富有张力的画面上,反映出当地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这种“小事件—大时代”的叙事框架,使故事更加形神兼备、动感十足。

二、辩证思维:新闻“出圈”的理性支撑

  (一)新闻“出圈”的理性困境与辩证思维的价值定位
  辩证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强调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视角认知事物,为新闻“出圈”提供了理论钥匙。通过“对立统一”来破解传播矛盾、通过“质量互变”来把握内容尺度、通过“否定之否定”来推动叙事创新,能够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本质性认知,进而增强内容的思想深度与传播势能,使新闻作品在情感共鸣之外构建起理性认同,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辩证方法的实践应用
  1.“加减乘除”:系统思维的量化表达
  “用好‘算法’,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将辩证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借助“加减乘除”的“算法”,可将高度抽象的工作进行量化的具象表达。在反映运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真金白银大投入》中,报道立足教育投入这个主题,一方面“做好‘减法’,问题导向以‘减’促‘增’”,展现大幅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一方面“做好‘加法’,多元投入加油加力”,勾勒出一幅“百川归海”的教育投入宏伟图景。
  2.“举重若轻”:矛盾转化的实践智慧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辩证方法,强调在把握矛盾本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策略技巧,实现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在《当“Q”遇上“Q”》案例中,运城市利用QQ视频开展阳光农廉工作,将“信访难题”转化为“网络沟通”,体现了“化重为轻”的智慧。这篇通讯紧扣阳光农廉网借助QQ平台实现农民对切身利益的知情、监督、参与进而推进干群平等的民主气象,用轻松幽默的标题,举重若轻地反映出农村民主管理这一重大主题。
  3.“颠三倒四”:语言创新的辩证艺术
  “语言的技术,思考的艺术”的辩证理念,强调通过语言形式的创新来增强思想表达的效果。《内行人帮行内人》案例中,盐湖高新区安排医药行业出身的乔江包联百特辉公司,将“行业隔阂”转化为“专业服务”。这种“内行”帮“行内”的矛盾转化,使复杂的营商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展现了辩证思维的实践魅力。
  4.“俯仰天地”:历史与现实的辩证观照
  “历史的自觉,现实的映照”的辩证方法,强调将具体事件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通过古今对照、前后比较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点”出来的民主春潮》案例中,报道立足当下,回望历史,心怀“天地人”,与时代“对话”,与实践“对话”,与干部群众“对话”。报道以知情——从“权力政治”到“权利政治”、监督——从“垂直政治”到“平面政治”、互动——从“管治政治”到“沟通政治”三个板块,从人类政治文明史的角度审视运城的阳光农廉网,赋予报道题材历史厚重感和丰富理性,具有一定的经典价值。
  综上所述,故事叙事是新闻“出圈”的情感引擎,辩证思维是新闻“出圈”的理性支撑,融合创新是新闻“出圈”的必由之路。只有兼具故事温度与思想深度的新闻作品,才能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实现从“声入人心”到“出圈传播”的价值跨越,真正发挥新闻媒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作者单位:运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