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不可替代。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推动其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导向,深刻揭示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明确了新的着力点,也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指明了方向。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筑牢思政课的历史文化底蕴。何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出了最深沉、最持久、最厚重的答案。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找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思政课扎根于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能够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养分,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博弈的复杂态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正是应对当今世界复杂问题的文化力量。譬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居安思危、革故鼎新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方向。譬如,可以依托实践教学,用好社会大课堂与重要时间节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带领青年学生走进烈士陵园、历史文化遗址、非遗体验馆等场所,沉浸式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与历史的共情中增强文化认同感,进而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
以革命文化为血脉,赓续思政课的红色育人底蕴。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28年浴血奋战中形成的坚定信仰和忠诚担当,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密码。革命文化能够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主要是因为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思政课育人的红色教材和宝贵资源,它能让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不断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譬如,用数智技术赋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奋斗主题和奋斗成就,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爱国情感、深厚的人民情怀,引导学生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真理力量、斗争力量和创新力量。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教学形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合多元教学资源,用好革命遗址、历史纪念馆、党史教育馆等红色基地,讲活党领导下的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情怀和担当,从而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自觉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激发思政课的时代育人活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前进的方向,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时代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活力和思想动力。思政课课堂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其重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认同这一文化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品质,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北斗精神等。这些精神标识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英雄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的具体事迹呈现出来。讲好思政课,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典型事迹背后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用这些鲜活的时代注脚激发学生奋发努力的内在潜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发挥思政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就是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什么方向走、不能朝什么方向走,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良性发展提供明确价值准则,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学生一经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就会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积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用坚韧不拔的闯劲、自强不息的韧劲、锐意进取的拼劲,激发出内心深处“坐不住”的紧迫感、“停不下”的使命感、“放不下”的责任感,把身上蕴藏的创造能量和创新活力转化为推动强国建设的青春合力和创新成果。(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