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经济日报

越千年·启新程: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稷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山西省首批千年古县,素有“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稷山县牢记领袖嘱托,以传承农耕文明为使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路径,坚守粮食根基、发力“特”“优”农业、破题农文旅融合,“三农”事业欣欣向荣,先后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21年至2023年,稷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在北京、太原、西安成功举办三届后稷论坛,奏响了保护传承利用后稷农耕文化的时代强音。2025年9月21日,第四届后稷论坛追本溯源再出发,以“越千年·启新程: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为主题,聚焦“后稷之后、何为稷山”这一时代之问、产业之问和使命之问,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汇聚智慧的思想交融、一段面向未来的农科新程,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助力稷山进一步挖掘“后稷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定义新时代的“稷山价值”,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强劲引擎、注入全新活力。
      开幕式上,稷山“千年板枣”高端新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枣啾啾”,稷山板枣古树年份鉴定成果、等级质量标准认定成果、成分检测成果,新华·稷山鸡蛋价格指数年度运行报告,稷山牡丹产业布局规划,科技赋能农科新品等相继发布,彰显了稷山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力与标准化发展决心。“山西稷山枣科技小院”作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的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现场揭牌,为稷山县服务板枣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平台;山西省商标品牌标准化建设促进会会长孙跃进作《打造农业区域品牌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主题发言,为稷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言献策。
      坚守粮食根基,稷山县打造黄汾百万亩小麦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36.7万亩,粮食总产连续11年稳定在22.6亿公斤以上。2024年,吴城村示范田的玉米亩产高达1176.59公斤,创全省历史最高纪录,获得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等荣誉,交出了粮食安全的“金色答卷”。
      发力“特”“优”农业,蛋鸡养殖、板枣栽植和中药材种植是稷山特优农业的三张“亮丽名片”。蛋鸡存栏2300万只,全国排名第三,培育了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和两个省级龙头企业,“稷山鸡蛋”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深圳“圳品”和“湾区认证”,并通过了全球标准食品安全认证。农业农村部授予稷山蛋鸡养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板枣栽植面积15.3万亩,拥有山西省唯一的林木类国家板枣公园,千年以上古枣树17500余棵;稷山板枣不仅是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和十佳农遗良品,还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有柴胡、黄芩、远志等道地药材,太阳乡被评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镇。
      破题农文旅融合,该县依托千年枣园,以“美景”育“美业”,让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此,世世代代的枣农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千年古枣园变成“聚宝盆”,焕发新活力。稷山“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认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入选国家文旅部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国家财政部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等,农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论坛期间,现场展示的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优”农产品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歌伴舞《五谷香自稷山来》、舞蹈《快乐小板枣》等文艺节目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稷山后稷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成功营造出热烈祥和的氛围。
      立足当下,此次后稷论坛聚焦“文明溯源与时代应答”“科技破壁与产业升维“”市场重塑与价值实现”三大核心方向,与会嘉宾和专家贡献了诸多前瞻思考与可行方案。论坛围绕“新时代稷山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后稷文化从“文化遗产”向“经济资产”转化的逻辑与路径,确立了“文化+科技+产业”三元融合模式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意义;针对“从产品到科品的蝶变”,界定了“农科品”的核心技术特征与标准体系,梳理出育种、深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前沿技术应用路径,并提出以“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破解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着眼于“农科品价值实现”,精准识别大健康背景下的消费需求,规划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了能够兼顾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的可持续价值链。
      推动后稷精神落地生根、农耕文明历久弥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稷山县将坚守文化根脉,激活时代价值,持续开展后稷农耕文化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深入挖掘其当代内涵,借助创意与科技力量,将后稷文化IP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经济新动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耕文化标杆;聚力科技突破,推动产业跃升,以“农科品”培育为核心,加快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完善“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服务平台,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生产线的转化渠道,助力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科技化;重塑市场生态,实现价值共享,精准响应消费者对功效、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多元需求,加强稷山农业特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企业引领、合作社纽带、农户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让产业升级成果惠及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深化开放合作,打造稷山样本,持续建强后稷论坛这一交流平台,拓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务实合作,推广“文化赋能、科技驱动”的稷山经验,为全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当前,稷山正处在“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关键时期,该县将坚持以论坛共识为行动指南,切实把发布的各项成果、汇聚的各方智慧,扎实应用到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的具体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将论坛提出的宏伟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同时,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持续办好后稷论坛,推动论坛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影响,使其真正成为稷山的品牌名片、运城的开放窗口、山西的交流平台,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展示载体与创新策源平台。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复兴的重要支撑。稷山县委、县政府将以第四届后稷论坛为新的起点,传承后稷薪火,勇担时代使命,携手谱写从农耕文明走向农科未来的崭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稷山力量!

    文/付炎 翟建平 图/栗卢建 秦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