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经济日报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做活新闻报道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7版:理论·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张丽媛

  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线性制造模式存在效率短板,而AI可重构的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自动化加工提高内容产出的速率与规模,破解传统模式下人力与时间成本高昂的难题;在信息传播方面,信息爆炸催生了用户对信息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传统新闻媒体已很难满足这类需求,需依托AI开展用户画像与精准分发,建立内容与受众的有效连接,进而提升用户黏性。毋庸置疑,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创新面临多重挑战,因此,要从多元视角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内容创作规律,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背景与现实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系统,能够辅助人类完成各类工作,如今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对媒体而言,AI强大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检索能力,虽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却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的生产与分发逻辑,也改变了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传统媒体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从内部来看,传统媒体科技运用存在明显断层,AI应用缺乏有效工具集成,仍依赖人工采编流程,难以在新闻线索挖掘、内容生成与事实查证等环节实现智能升级,导致产出效率难以匹配技术驱动的传播需求。同时,人才结构的适配性不足,现有新闻采编人员对新技术新理念接受速度较慢,难以有效利用新技术开展内容生产工作。传统组织体制制约创新,层级化科层结构的决策链条过长,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快速、灵活响应的需求。
  外部挑战则来自媒体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变化。具体而言,以算法为核心的个性化传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同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影响力,导致用户关注度持续流失。内容制作门槛的降低让大量劣质内容借助算法传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压缩了专业内容的生存空间。此外,一些虚假信息难以识别,传统媒体对其真实性的查证成本也随之大幅攀升。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精准广告投放正重塑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受到了数字平台的极大挑战。

二、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核心实践

  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已成为应对产业生态变迁的必然选择。从内容与技术两方面发力,打破发展瓶颈,打造新闻传播新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不二选择。
  内容创新层面的核心在于构建“深核+科技赋能+生态协作”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借助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例如,湖南日报社在短视频中融入传统媒体特质,以“轻质化”表现方式传递理念;新华报业网站的“深读”栏目则充分彰显了文本在分析复杂问题时所具备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AI技术为传统文字媒体注入全新活力,新华报业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报道时效性,上海日报社“中央厨房”助力澎湃新闻实现多平台发布,推动纸质媒体向综合性媒体提供商转型。在话语系统层面,传统媒体突破固有定式,探索“深而不重”的表现形态——人民日报社的“政策图解”、新华报业集团的互动新闻,兼顾深刻思想性与互动性;湖南日报社“新湖南”云平台构建起全新媒体生态,对内容开展二次开发。江西赣鄱云等则通过生态协作,为县级融媒体提供多终端发布支持,推动纸质媒体向智能服务提供商转变,拓宽了“价值边界”。传统文字媒体的转型,关键在于强化专业性,并与短视频形成互补。短视频对受众的吸引力,与媒体的深度感知力相结合,构建起新型新闻生态,其本质正是通过技术与观念创新,将优质内容的价值最大化。
  在技术创新层面,人工智能的运用显著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对文本媒体的转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智能生成与精准推送,传统媒体可将政策解读转化为动态海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使主流观点更易触及不同人群。同时,AI辅助的智能化审核系统,能进行有效甄别,进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价值追求的统一。若在AI助力下,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提炼并实现可视化展现,可让我国发展成果与规划更直观,从而增进公众对国家政策的认知与认同,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效能。对文本媒介而言,AI的价值集中在“提质增效、深化价值”,它能快速生成短讯、提炼数据,还可完成语法检查、词汇优化等基础工作,让记者得以集中精力开展深度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文本推荐系统,可依据用户偏好推送深度新闻、专栏等内容,扩大传播范围。同时,AI还能通过构建知识地图简化复杂概念,将专业议题转化为易懂的解读框架,助力文本媒介打造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的内容,构建起新型人机协作创新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文本媒体深化内容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它既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也是推动内容创新与精准传播的引擎。

三、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坚守与未来展望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必须聚焦“AI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和“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这两个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坚守新闻伦理底线,避免陷入伦理困境。
  从著作权角度来看,对人工智能作品“工具属性”与“创造性主体”的界定,是其著作权问题的核心。人工智能作为以数据和算法为基础的技术产物,本身不具备法律与道德层面的创造性主体属性,其创造的价值根源仍在于人类的智慧投入,如预先规划、数据筛选、价值标定等。基于此,作为新闻可信度的承载主体,传统媒体需坚守“人工主导”的道德准则,而不应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直接等同于自身原创成果,以避免出现新闻创作人文属性淡化、著作权归属不清等问题。
  对于“信息茧房”现象,传统媒体需重新审视。算法以“用户偏好”为核心的推导逻辑,易将受众困于同质化信息圈层,弱化新闻公共属性与多元价值。传统媒体作为传递多元信息、维系社会共识的重要机构,应认识到算法并非纯粹的中性工具,其蕴含的价值取向需依靠道德准则加以引导。对此,媒体单位需在算法设计中融入主流价值观,秉持“公众价值至上”理念,在用户偏好与社交需求间寻求平衡,同时凭借深度解读与多视角内容优势,弥补算法推导带来的内容碎片化、视野窄化问题,坚守“为公众服务”的道德底线。这一坚守,本质是以“人文逻辑”驾驭“技术逻辑”,在不摒弃技术效率的同时,不丧失对新闻本质的道德把控,确保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进而维护新闻行业的信誉根基。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传统媒体要做好做活新闻,需以“内容创新”塑优势、以“技术创新”提效率、以“伦理坚守”固根基。三者协同发力,传统媒体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拓展,传统媒体若能持续优化人机协作模式、深化伦理共识,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