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经济日报

京潞多元合作 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北山头村“半山听雨”茶馆外景。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   自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与长治市潞州区五马街道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双向奔赴、同向而行,交流逐步深入,实现了从“握手”到“牵手”再到“携手”的历史性跨越。
      2025年6月,一趟开往北京的列车载着潞州区五马街道办事处的基层干部们踏上了“取经之路”。在北京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整洁的街巷、繁荣的商业,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在永定路街道复兴路40号社区,“非遗工坊+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五马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可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融合的运作方式,真正开阔了我的视野。”五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张飞表示,“以前,总觉得我们这些老手艺过时了,现在才明白是我们没找到对的路径。”在永定路街道的启发下,五马街道的干部达成共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盘活闲置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最大的收获不是具体方案,而是资源整合的思维方式。”在返程回长治的路上,张飞的这句话道出了这趟考察的最大价值。
      “南石槽村要构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南山头村要建设花灯工坊、花馍工坊;中山头村要挖掘明清古建筑群人文价值;北董村打造集小蜜桃研学基地、山野里露营地、马场,打造集游山水、娱营地、享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考察结束后,五马街道办事处立即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梳理辖区资源。干部们踊跃发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与发展的思路,明确了要通过旧村改造、文化挖潜、服务升级等举措,推动乡村发展提质增效,让基层渐显生机与活力。
      “永定路街道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手艺要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我们要将花灯、花馍这些老手艺重新包装,通过提升品质、统一标识,打造具有南山头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借助与永定路街道的合作关系,为手工艺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南山头村支部委员秦红霞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的规划设计后,村里已将两处闲置院落进行修葺。北侧院落将改造成花灯工坊,南侧则改造为花馍工坊。”
      目前,南山头村200平方米的花灯工坊正在进行粉刷墙面、通铺防滑地砖,等设备到位后即可投入规模化生产。南侧的花馍工坊更是承载着村民们的期待。“做了十多年的花馍,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潞州瑞福宣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林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度,他表示,“工坊建成后将带领学徒将这门手艺做大做久、传承下去。”
      此外,该村还计划以村口一棵树龄达800年古槐作为文化地标,将非遗工坊与传统村落景观有机融合,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设计有寓意的文创产品。“非遗工坊与传统村落景观有机融合,可让游客在这里体验花灯制作、品尝传统花馍、参与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秦红霞说。
      创新争先,你争我赶。南山头村按照规划有序推进的同时,北山头村则依托自身优势,在文旅融合方面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半山听雨”茶馆以其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成为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走进茶馆,青砖灰瓦的院落与远山相映成趣。“节假日基本满座,很多客人都是冲着汉服体验和投壶游戏来的。”工作人员张彩萍介绍。
      在塔岭山农业科技园,采摘、露营项目吸引了不少家庭游客;挑糖画、赏舞狮、话家常、品戏曲……青石板回荡的欢声笑语,见证了小空间承载大幸福的治理实践。
      张飞告诉记者:“我们将以红色遗址为点,串联革命历史记忆;以古村文化为线,展现传统村落魅力;以非遗工坊为面,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整合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构建东山文旅环线。同时,借助京长对接合作平台,将本地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石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