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经济日报数字报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3版:理论·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文媛

  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报道,既是信息传递的关键渠道,也是社会稳定和救灾动员的重要环节。在报道中,不仅要兼顾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还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报道,在此条分缕析,略做探讨。

一、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报道现状

  (一)时间较为滞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媒体时期处于被动接收消息的受众群体,其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但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的权利,甚至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第一手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但是受众并非专业媒体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其发布的信息多为碎片化信息,且容易造成受众恐慌。这就需要专业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全面具体的报道,将权威消息传达给公众,减轻观众面对未知灾害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慌乱恐惧心理。
  (二)报道内容较为表象化
  现阶段,许多广播电视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都比较表象化,即仅仅对事件表面进行报道,没有深入挖掘事件背景、关联事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造成的影响等。因此,现阶段关于灾害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状态,加上短视频时代的特点,报道多以短、小、快为主,多以博人眼球为目的,很少有深度报道。
  (三)人文关怀较欠缺
  作为主流媒体,应该优先报道人员伤亡、救援进展和群众安置情况,突出“救人第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比如,有些突发事故,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媒体即应秉承人文关怀思想,考虑到逝者家属的沉痛心情,尽量避免过度追问细节、感受,以及使用未经同意的特写镜头等,而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抚慰关怀,并深入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给予有关部门及公众警醒,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二、灾害性突发事件后电视媒体报道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协调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
  当发生灾害性突发事件时,电视媒体应该第一时间启用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指挥机制。首先应成立应急指挥中心,随后组建记者小组赶往事件发生现场,与政府应急指挥部门、气象、地震等专业单位及一线救援队伍取得联系,获取一线灾情及救灾情况。各方应积极联动,互通信息,争取以最快速度,在第一时间将党和政府制定的应急政策及实施成效传递给民众。广播电视媒体后方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配合一线人员工作,关注并搜集实时救灾动态,对一线传回的信息进行编辑整理,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报道。其次,广播电视媒体还应开通现场直播报道,向公众传达灾害性突发事件一线信息。最后,广播电视媒体前后方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以实现人力及物力资源的有效调动。
  (二)第一时间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首因效应表明,第一印象会对人产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且不易发生改变。新闻报道同样适用于此原理,在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时,若广播电视媒体可以第一时间将真实信息传达给公众,才能保证权威信息在公众心里占据主导地位,起到舆论引导作用,杜绝谣言成为舆论热点。如遇自媒体不实报道或谣言引起公众恐慌,主流媒体应该及时辟谣,并邀请专家解读灾害成因,科普应对措施。
  广播电视媒体若要达成此种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灾情动态。必须深入信息源一线,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获取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实时更新诸如灾害影响范围、人员伤亡情况、基础设施损毁等核心信息;优化新闻报道,避免因抢快而失实,避免灾难美学化以及标签化叙事。
  二是全面客观。在报道中,既要关注灾害破坏,也要传递救援进展、社会救助等积极信息,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发挥主流媒体还原事实真相的作用。
  三是科普服务。在邀请专家科普、详解灾害成因及后续应对等节目之外,还应广而告之,提供寻亲平台、捐赠渠道、心理援助热线等便民信息服务。
  四是传递正能量。做好政策宣传,挖掘救援人员、志愿者和受灾群众中发生的互助等感人故事,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凝聚力。
  五是后续报道。对事件进行后续跟踪报道,将事件的起因、后续进展、责任人处罚结果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消除公众的疑问或情绪。
  (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灾害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与破坏,因此在进行相关报道工作时,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广播电视媒体应该注重物资储备工作,购置充足的应急药品、照明装置、易携带采访设备等物资。在事件发生时,应该第一时间联系事件发生地宣传部门,沟通采访报道事宜。当地后勤部门也应配合媒体工作,尽量为媒体报道创造相对有利的条件。

三、后续跟进与深度报道及技术层面的优化

  突发性灾害结束后,大众生活可能逐渐恢复正常,各方媒体报道会逐渐减少,但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仍需持续关注灾后重建、政策落实、受灾者安置等政府工作情况,避免报道“断崖式”结束或消失;深度挖掘灾害成因,对防灾漏洞、系统性改进等要有思考、有解答,提升公众认知;媒体内部也应对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及人文关怀是否到位、是否过度“煽情”进行认真复盘;对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均应做技术保存,建立灾害数据库;制定并修订应急预案,对报道短板做及时更新;利用自身优势对广播、电视、APP、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做媒体联合与融合,自觉从“信息传递者”转化为“社会修复的参与者”,通过持续、深入、负责任的报道,促进防灾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凝聚力提升,利用广播电视专业与主流优势,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