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三晋大地,热浪翻涌、匠心如炽。当“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记者团走进忻州,记者发现这里的人大代表中不乏工匠能手。他们将工匠精神深植于心,在丈量民情、守护民生、雕琢议案的过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职责。
范银莲:毫厘之间的履职刻度
“陶瓷要经过高温才能成器,代表履职也要经得起时间和民意的淬炼。”8月11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记者团走进位于忻州市的山西高陶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全国人大代表、该公司质量控制员范银莲感慨道。她将建言献策的过程比作陶瓷制作——每一件议案都如窑火中的坯体,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器。
“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从全身蔓延到心底。”回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的感受,范银莲依然心潮澎湃。18年陶瓷质检工作,不仅练就了她对釉面厚度和尺寸精度近乎严苛的把控能力,更让她笃信“毫厘之间见真章”——产品优等率必须稳定在90%以上。
她把这份严谨带到了履职实践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范银莲的誓言掷地有声。她将“毫厘”精神化作精准履职的标尺,深入调研,倾听民声,精准捕捉一线工人的冷暖与产业发展的脉搏,如实传递民意。
工匠精神并非固守传统,其精髓在于以极致匠心拥抱创新。范银莲在质检岗位上见证了政策东风催化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全自动成型线与喷釉机投入使用后,每分钟产出大幅提升,缺陷率却压降至3%以下。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对老工艺的否定,”她一边凝视着自动化设备稳定运转的身影,一边向记者介绍,“而是借助科技力量让千年瓷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作为质量控制员,她主导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科技与传统完美融合的枢纽。
芦爱萍:创新驱动中的履职担当
8月12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走进山西山阳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省人大代表、该公司质量部长芦爱萍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
作为该公司创新的带头人,她敏锐捕捉到公司的发展瓶颈——产品单一。于是,她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深耕沙棘资源开发。数年执着探索,10余种创新产品问世,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诞生,“芦爱萍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省级命名。她以行动证明,工匠精神就是立足本职、驱动变革的永恒引擎。
这份科研攻坚的韧性,被她锻造成履职标尺。芦爱萍告诉记者:“履职以来,我共提出建议3条、联名建议2条,均得到相关部门的办理和落实;参与调研3次、履职培训3次,进一步增强了履职的信心与责任感。”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我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履行代表职责的重要工作。”芦爱萍通过多种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尤其是在代表接待日,面对面倾听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和回复的,我及时答复、解惑,不能当场解决的,我就认真记录下来,向有关部门咨询推动解决。”
刘晓辰:法理为尺的匠心建言
8月14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来到晟龙木雕古代建筑模型展示馆。这里陈列着1∶100的应县木塔模型、1∶1复刻的当代大斗拱、浓缩版的悬空寺、全国四大名楼模型、榫卯咬合的斗拱等各种教学模型。
省人大代表、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辰,将木雕大师的巧思融入履职实践。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他提出“让传统手工业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灼见,推动木雕非遗产业化。其创建的“企业+农户”模式,让定襄县宏道镇240余名村民实现“执艺不离乡”,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黑神话:悟空》点燃公众对山西古建的关注热情,刘晓辰迅速将目光投向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法治保障。他敏锐指出:“此次山西古建的‘爆火’并非偶然。”在《保护与利用并重,让古建量变“留量”》建议中,他提出需完善《文物保护法》配套措施,建设数字博物馆,优化游客分流机制。2024年,他进一步呼吁出台《山西省特色博物馆建设实施办法》,以立法填补空白,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保障。
采风之行,亦是见证之旅。范银莲、芦爱萍、刘晓辰等代表正将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融入代表履职的实践中,为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本报记者王佳